悟后起修,悟佛知见了,理通而事未圆,还需从事上来断烦恼,因烦恼习气浓厚,眼所见,触境就生情执,触尘就生烦恼,虽然烦恼性空,能令受业报,业果无性,但亦作苦之因,苦因苦报 ,苦痛虽虚呢,可是非常难受。所以言行若相违背,虚实便可验。一定要知道自己根力,切不可自谩,随时察念自己一切行宜,防非止过。
理顿悟事渐修,此是约解悟而言,如日顿出,霜露还渐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然后登地,次第修证。若未悟而修,非真修,盲修瞎练。
顿悟渐修,既合佛乘,又不违背一乘圆教宗旨。行自利利他之修行,自利则假万行熏修,利他则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总以四攝法而方便度化。
理已明了,入理治惑,可烦恼习气还未了断,如酒瓶装酒,酒虽然倒出,可酒气仍有。烦恼习气亦复如是。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01:05:20
能否顿悟和人的慧根有关,也就是和人的先天因素有关。不要否定人的先天差异,但笨鸟可以先飞,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其实觉悟和道理,既可以顿悟,也可以渐修,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求索也可以达到开悟的目的。渐修派和顿悟派各有各的道理,不过渐修派更靠谱一些,也更容易做到一点。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属于渐修派。佛教中也有两派,没有深入研究,说不清楚。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04:25:10
所谓顿悟、渐悟,乃是指修行的阶段不同,所悟有别。修行者,倘能揭实相无相之波若,此乃属于顿悟;若是由“声闻”、“缘觉”等依次修行,则属于渐悟。
愚以为,人之修行,难以顿悟禅机,当循阶而上,由文字波若、观照波若,再至实相波若。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16:56:57
但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般若禅证悟,永远都是一念相应而顿悟的,绝对不会有渐悟之理。在修证之初,迷惑于法界实相的成佛真理,不能了知众生都本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实相心如来藏;后来亲近真善知识,终于知道众生虽轮回于三界六道中,但却同样都有第八识如来藏心体存在不灭,又闻熏此心在凡及圣都是平等无差,十方诸佛也都是因此真心而成就佛道。大乘之修学者经由闻思修及善知识之指导,于参究中一念相应而顿悟此实相心体之所在,一念顿悟时即可当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之全部,不是像十牛图所说的先证得牛角,再证牛头、…次第证得牛身、牛尾;而是一悟之下就证得心体的全部,了知心体在如何的运作,所以绝无分证渐悟的事。这就好像是不知芒果的人,听人说明时总是想象芒果的样子,如同悟前想象真心如来藏的模样一般;但是忽然有人取来一颗芒果让他观看时,他当场就看见芒果的全体了,绝不是先见芒果的蒂头,再见芒果的上半部,再见芒果的下半部,所以十牛图的说法是误导禅和子的说法;后世及当代许多落入离念灵知意识心的错悟禅师,才会认同这种渐证、渐悟的说法。但是悟得第八识心体全部之后,还得要次第进修才能断除根本无明中的修所断惑(除了恶见以外的其余五大烦恼),还得要进断习气种子随眠,还得要修证第八识心体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才能成就究竟佛果,但是这些修行,都是在宗门顿悟以后才能进修的,不是悟错和未悟的人所能修行的,所以宗门禅没有渐悟的事情,也没有一悟即可成佛的道理,大德不懂这个道理,竟然敢说宗门顿悟之时即可灭除根本无明第八识,竟然说宗门一悟即可成就教门所说诸地的修道内容,真是无知。
但是宗门证悟了般若理体如来藏以后,即能销除一切误计法界实相之邪见;虽然悟了般若理体,但是以己身微劣所知之实相智慧,仍须进修一大阿僧祇劫超过三分之二,才能进入初地心,那时才能了知佛道的次第与内容;在初地心位,以自己的智慧功德而相较于经中佛所说佛地果德,方知佛道之成就绝非容易可成、绝非一悟即可成就的。而初地菩萨所说的智慧境界,真悟的圣者闻之尚且多所未闻,往往是闻所未闻、尚不能知之胜妙法,何况未悟之大德等人,何能了知初地心之智慧境界?莫说初地心,即使是未入地的七住菩萨所悟实相智慧,大德已不能知,所以说出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来,何况诸地菩萨之智慧功德,大德如何能知?但是初地菩萨了知:想要解脱自在而不受三界系缚乃至成佛者,尚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必须断除,过恒河沙不可数之所知障上烦恼也必须断除,这些都一定要在宗门顿悟之后才能次第进修而渐渐成就的,绝不是大德所说的宗门一悟就可成功的。
《圆觉经》中佛亦如是说:「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圆觉经》所说之义理乃是如来藏之自性差别法,佛说为顿教大乘,何以故?大乘修道之初,首要乃是亲证自心如来藏圆明心体之所在,禅宗所说之明心破初参亲见本来面目是也,此乃如来藏心体之般若总相智;由于如来藏具有诸多之自性差别法,因此于破初参后再度参究之,于眼见佛性时所触证者即是如来藏之自性差别法总相;之后又于断烦恼习气之过程中,再度参究此如来藏般若理体之究竟处,至末后句乃圆满参透禅宗之祖师关;在完成祖师关的过程当中,渐次圆成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才能满足十回向位的功德;而这三种现观的境界,必须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基础,才有可能进修成功的;若如大德一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如幻…等三种现观,口中自称已证,都只是臆想及妄语而已。
乃至初地的入地心开始,于修学一切种智过程中,亲证如来藏法无我之法相:犹如镜像、犹如光影、犹如谷响、犹如水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等现观,皆是依于如来藏般若理体与自性差别总相所证者。从最初之明心乃至证得如来藏法无我,每一次都是经由先前顿悟第八识如来藏正理以后,再经由渐次之事修去除遮障,再于机缘成熟时一念相应顿悟而作极长时间之观行,然后始得成就。
……
——摘录[真假禅和]
https://mp.weixin.qq.com/s/Bz0EDxKfpSu2a-eh56tb9Q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05: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