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匿名回答于2021-04-06 19:19:12
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四德作为道德内容。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1)存心寡欲,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价值和意义不同,其中有大小贵贱之分。(2)尚志养气。立大志,舍生取义。它是一种以正义培养起来的,是至大至刚之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反求诸己,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主张判别行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为标准,强调对社会规范再判断,与孔子(4)磨练意志注重道德修养方法和意志的锻炼。
匿名回答于2021-04-06 19:19:23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匿名回答于2021-04-22 20:01:01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匿名回答于2021-04-23 08: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