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有没人知道崇祯帝周皇后的故事?

  明末崇祯六年,国势积弱多年,天灾频繁,流寇四起,崇祯帝(崇祯)虽欲励精图治,但因饱受沉重压力,并生性猜疑,用人不当,国势日益衰弱。犹幸身边有一位母仪天下的周皇后(周后)相扶。长平公主(长平)乃是崇祯与周后所生之爱女,十年来过着温室般的无忧生活。吏部尚书周兴之子周世显(世显)那不拘一格、风趣俏皮的举动,跟皇宫里事事讲求礼节的严格要求截然不同,使世显深受皇子公主欢迎。生性自私的昭仁公主(昭仁)尤其更甚。但世显却被不单外表俏丽,并且内心善良的长平所吸引。长平与世显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世显多方讨好长平,更替长平顶罪受罚,长平被他的真诚所动。二人常在宫中结伴游玩,一起种下连理树,渐渐产生微妙的感情。在连理树下,两人有过永世不能忘怀的浪漫一刻。  一天,宫中起了巨变,长平、世显听闻陈妃被赐死。接下来,周后亦被诬告毒杀田贵妃(田妃)初生皇子。其实,一切都是由田妃策划。周后被罚与长平、昭仁出宫。母女三人改名流落民间。世显自此失去长平消息。时世显已经家道中落,周兴及母亲周梁氏(梁氏)深知为官之祸,一直不让世显入仕途。世显进了铸炮坊担任主簿之职。长平与世显重遇,两人生出了爱意,但世显与李建泰(建泰)千金李玉娴(玉娴)早定婚盟,圣卿更是世显多年的深交,使他们陷入这无奈的四角关系。及后,皇太后(太后)查知当年田妃初生皇子夭折真相,派人到民间重召周后三母女回宫。长平、世显二人再度分离。  周后三母女回宫后,长平初受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承恩)所针对,但承恩最终亦被长平的真诚感动。昭仁因见田妃在宫中势大,竟认贼作母。时崇祯赏识世显才华,召入宫任教。长平、世显宫中再度相逢,情愫渐浓。可是,此时师生有别,两人只好发展地下情,暗地里互送情书。  这时,崇祯要把长平许配予手握重兵的汤宝伦(宝伦)。长平极力反对,世显心感失落,但长平对世显表白,心里只有他一人,使世显对长平的爱更坚定。长平感动了太后,肯让长平凤台选婿。这样做是为世显制造机会。正当长平、世显以为障碍已破之际,奸臣又荐世显送粮饷上战场。田妃欲把世显置之死地,向崇祯提议要世显追击敌军。世显心知今回必死无疑,决定与长平解除婚约,但长平不肯放弃,派人三度送上婚书,终感动世显。长平到战地找不到世显,只拾得那件被炮火烧烂了的驸马袍。长平以为世显已死,哭得伤心欲绝。长平回宫之时巧遇世显,二人恍如隔世。但是,世显自觉已如同废人,难以配长平,刻意避见长平,使她心伤不已。  李自成攻陷京城,圆圆被自成所占,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当不到一个月皇帝,弃城逃亡。顺治入京称帝,是为清。在扬州的维摩庵,世显终遇见长平,虽然长平坚决不肯相认,最后却被世显真情所感动,二人历劫相逢,更珍惜对方。清朝廷为抚民心,赐长平、世显结合。长平、世显想到「葬先帝,释太子」之责任,答应完婚。长平、世显被送返北京,顺治为了表示自己对降臣宽厚,以达怀柔之效,为他们安排一个隆重的婚礼。长平、世显在花烛之夜,夫妇双双在含樟树下,仰药殉国。顺治并不发丧,命人将世显和长平的棺木沉入江底,好让这对历劫鸳鸯长享安息。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09:01:42


  周皇后(1611年—1644年),崇祯帝皇后。甲申国变,于坤宁宫自尽殉国,与崇祯帝合葬于思陵。   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   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   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怀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所生子女   1、 皇太子朱慈烺。   2、 怀隐王朱慈烜,早殇。   3、 定哀王朱慈炯。   4、 坤仪公主(待考)。   5、 昭仁公主。   6、 长平公主朱徽娖。   关于长平公主的生母,之所以会引发是否为周皇后的疑问,因为明史将公主的年龄记为甲申年十六,因此,有些人按实龄算,便说其生于1628年,有些人按虚龄算,便说其生于1629年。实际上,《崇祯长编》明确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甲戌,皇第一女生,中宫出。”又于崇祯十六年的记录里说:“帝谕礼部:‘朕长女年已及笄,礼宜择配,卿部榜谕官员军民人等,年十四五岁,品萃端良,家教清淳,人才俊秀者,报名,赴内府选择。’皇长女婚礼应用府第及冠服等仪,敕所司如例造办。”   而公主年纪,甲申年十六的说法仅仅存在于明史,其余史籍均作年十五,并都写明为周皇后所出,与《崇祯长编》记录公主生于“崇祯三年,中宫出”相符。因此明史应是记错了公主年龄。   1、《长平公主诔》: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   2、《人海记》:长平公主崇祯周皇后所出,甲申春,年十五。   3、《明季琐闻》:长平公主,毅皇帝周后出也。名徽妮。崇祯甲申,年十五,议降周太仆子世显。   4、《春明梦余录》: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产也。甲申年十五,伤后臂肩际,明年九月成婚。   5、《明宫词》:帝入寿宁宫,长平公主年十五,方哭。   所以,公主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周皇后出,甲申年虚龄十五,应是无疑的。   至于传说长平生母乃王顺妃,王顺妃为信王府的选侍,生下长平后血崩而亡,公主遂被周皇后收养的故事,实际并无任何史料出处,最早来源只是一段杜撰的小说情节,出自1996年林佩芬所著《天问·明末春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07:58:41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