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沿袭了旧的三公制度,后来三公的名号都被去掉了前面的大字,大司徒和大司空改称司徒、司空。至于大司马,就不单单是被去“大”的问题了,因为王莽篡位正是凭借了大司马一职,所以这个职位被改名为西汉初期的官职名——太尉,尉者,自上安下之意。太尉、司徒、司空并列三公,由于太尉前身是大司马,所以三公又称三司,汉末三国出现的仪比三司,更后世的开府仪同三司等名衔都来自于此。
太尉=大司马,司徒=丞相,所以原则上来说,从西汉末年官制改革之后,这四个官职就不应该同时出现。不过汉末大司马一职复现,之后也不再被视为与太尉相同。十六国南北朝的官职体系中,大司马和大将军属于位列三公/三司之上的“二大”。而丞相/相国,作为官职名,只普遍存在于战国和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之后,历史上直接取得丞相或相国官位的人是很少的,并且这少数几人也并非“寻常人臣”,所以这个职位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官职。更往后的朝代里,相国往往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叫法,通常不存在于各朝的正式职官体系内。
匿名回答于2021-06-23 0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