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在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

以现代政治观点来看,刺杀政治人物只能算是恐怖主义行为,秦王若被杀,天下复将大乱,人民将遭遇更加残酷的战祸,太子丹和荆轲以一己之私利而置天下大势于不顾,无论如何不能算作英雄行为

匿名回答于2023-09-24 15:48:55



当时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战争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中原,许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离失所,百姓哀声载道,和平和统一的心愿冲彻了人们的心.而这时秦国的实力雄厚,严明法纪,依法治国,这就比其它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成为七国之首.“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势之所趋,民之所向,仅凭荆轲一人匹夫之力杀死秦王难以阻挡历史潮流.


—— 一个国家要生存,它必须要有实力,燕国正慢慢走向衰落,“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它何以生存?荆轲没有从国家自身寻找原因,而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秦王,天真地认为只要杀了秦王,燕国就可得救.其实不然,即使荆轲杀了秦王,秦国还可以有别的君主掌权,吞并六国势不可挡.荆轲应该知道,无论成败,都将加速燕国的灭亡.如此看来,荆轲刺秦王是多么不明智啊!


——荆轲为了能接近秦王,不惜让燕国损失一大将樊於期.他用言语打动樊於期,樊於期在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选择了前者,最终以自杀成全荆轲,燕子丹也为之痛心.此乃不义.


——荆轲只考虑到燕国将亡,而不想百姓的处境,退一万步讲,即使秦国因荆轲而衰亡,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心何忍.此乃不仁.

如此看来,行刺秦王乃不智、不义、不仁之举.其结果不过是逞匹夫之勇、忤逆历史、以卵击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大家觉得怎么样

匿名回答于2023-08-26 09:25:17


荆轲刺秦王一事,后世皆以为悲壮,很多人站在除暴秦的立场上,将荆轲之举称为义举,恨其不成功。

然而,以当时秦国的实力与东方六国相比,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事,即使荆轲能够成功,秦王被刺,秦国还有新的秦王,秦国的实力不会因为一个赢政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更激起了秦国人的愤怒,当时之时,秦国文有李斯等人,为秦国制定各项战略,武有名将王翦、李信、蒙恬等人,继承武安君白起的遗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六国分崩离析,天下一统已经成大局,荆轲刺秦王,不过是促进了燕国的灭亡罢了。

况且,荆轲刺杀秦国,并不是为了除暴秦以安天下百姓,而只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所以司马光认为,荆轲之流,不能称为义,“君子盗诸”,是真正的义士所不齿的。而太子丹乘一时之气胜,用了这个下三滥的招数,派人去刺秦王,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身死国亡。太子丹不去从根本上改变燕国弱小的局面,改变东方六国各自为政,分崩离析的局面,实在的嫌燕国灭亡的迟了。所以,燕太子丹,也不能称为贤君,而只是愚人罢了。

真正治理国家的,就应该选拔有才之人,完善国家制度,改善各项不合理机制,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诚信治国,诚信待人,上下一体,全民团结,才是强国之本。

匿名回答于2023-08-26 09:26:16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刺秦王》简说邱少华《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

司马迁作《史记》,把它收入《刺客列传》,并别采异闻,对荆轲的身世经历作了些补充,说他是卫国人,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还写了他两件小事,一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又一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两次都是荆轲忍让退避了。

看来,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气用事、一味争强好胜之徒。

司马迁的这些补充,虽稍嫌简略,对我们了解荆轲其人,却很有用处。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认为,不妨简单地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

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类,如刺赵襄子的豫让,刺韩傀(《史记》作“侠累”)的聂政。

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谓“公义”(比如说国家之事)的,算做一类,如曹沫劫齐桓公于盟坛之上,“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刺客列传》),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和他的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匿名回答于2023-08-26 09:26:45


荆轲刺秦王一事,后世皆以为悲壮,很多人站在除暴秦的立场上,将荆轲之举称为义举,恨其不成功。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以现代政治观点来看,刺杀政治人物只能算是恐怖主义行为,秦王若被杀,天下复将大乱,人民将遭遇更加残酷的战祸,太子丹和荆轲以一己之私利而置天下大势于不顾,无论如何不能算作英雄行为

匿名回答于2023-08-26 09:37:04


1,从个人来看,荆轲刺秦王,值得肯定。因为这里面反映了忠、勇,一个人为国家杀身成仁,虽败犹荣。

2,从社会发展来看,是败笔。秦统一中国,看起来是侵虐,是恃强凌弱。但真正意义上来说,实现了华夏文明的大统一。如果荆轲成功,那么统一的进程肯定受影响。

匿名回答于2023-08-26 09:24:4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