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3-09-24 20:10:03
这三人的谥号相同,所以他们的行为也必然有共同点。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他们即位初期,皆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郑庄公、鲁庄公、楚庄王三人,均是在先君离世后直接继承了君位,而他们在即位时都遇到了不小的危机。
郑庄公要面对母亲和弟弟对君位的觊觎,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他面对二人昭然若揭的野心,不仅有无奈之心,也有难言之隐。
鲁庄公因自己的父亲鲁桓公被刺身亡而即位。我们都知道,凶手是他的母亲和舅舅。此时,鲁国人民心怀“弑君之恨”,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复仇,只能发发牢骚。试问,一国之君死于他国,人民又不敢作声,鲁国哪还有脸面可言?
鲁庄公此时所面对的,是临近自己且国力强大的齐国,所以他无法追根究底,只能放任主谋逍遥法外。可见,他的选择实属无奈。
楚庄王一上任,楚国即发生“子仪之乱”。这件事情的主谋有两个人:子仪和公子燮。子仪作乱的原因,是秦国在“崤之战”中战败,他被派回楚国求成却谈崩了,无法交差;公子燮作乱的原因,是他要求做令尹,却没有成功。此二人借楚庄王初登王位的时机作乱,楚庄王甚至一度被二人挟持而无自救之力。由此,可以想象到楚庄王身不由己的窘境。
二、他们在位时,是其国最强盛的时期
周室衰微,郑庄公积极寻求发展新思路,他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实。由此可见,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卿士的身份,为自己和郑国谋求利益最大化。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国。
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近二十年的内乱,原因就是郑庄公的子嗣们争夺继承权。内乱大大损耗了郑国的国力,而其他诸侯却趁机崛起,将郑国推向了没落的深渊。
楚国出兵伐郑,郑襄公不战而降。楚庄王大摇大摆地走进郑国皇宫,郑襄公竟然“肉袒牵羊”相迎,可见此时郑国国势之弱
鲁庄公即位时,自己的父亲被杀却无法讨回公道,可见当时的鲁国虽列于诸侯,但不可称之为“强盛”。
鲁庄公在位期间,碰巧赶上齐国内乱,他为了掌控局势而干涉了齐君的即位,引发了“乾时之战”和“长勺之战”。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战胜齐国,这对于鲁国而言,也算是到达了“强盛”的巅峰,在这段时期,鲁庄公维持住了齐、鲁两国的平衡。
鲁庄公过世后,贤臣出走,佞臣乱政,以致鲁国自此进入混乱时期。直到齐桓公立鲁庄公之子为鲁僖公,并且杀掉哀姜、驱逐庆父、送回季子之后,鲁国才得以存活。但长期掌握实权者,主要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即所谓的“政在大夫”,这也证明了鲁国由此开始衰弱。
楚庄王在位时重用孙叔敖,在内政和军事方面皆有所建树。他励精图治,在“邲之战”中一雪前耻,也正因此役的胜利,他一举奠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此时,晋、楚两国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
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即位,此时令尹子重独揽大权。楚共王在其后的“鄢陵之战”中被射中眼睛,而且在此战失败后,子重迫使主帅子反自杀谢罪,他也没有办法进行阻止,楚共王式微可见一斑。从楚共王死前要求被谥为“灵”或“历”,就可以看出,“鄢陵之战”令他愧疚一生。这个时期的楚国,国势开始走了下坡。
三、他们在位时间都很长,且都功绩斐然。
郑庄公、鲁庄公、楚庄王三位君主,在位时间均超过二十年。若以功绩来进行评定,他们三位的功绩,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谥号为“庄”的诸侯,所以说,他们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这三位国君皆处于“礼法”逐渐崩溃的春秋时期,他们除了要守住先人的功绩外,还要伺机向外扩张。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还要以威胁其他的诸侯国的手段来彰显实力。对他们而言,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出征得胜”
匿名回答于2023-09-13 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