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shao】姓的起源:
【起源】周初大臣召康公,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到河南南召。到了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汝南和安阳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因召、邵本是一姓,古时通用。古籍中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开始则为邵氏。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下面介绍邵氏始祖、形成、宗族特征、郡望堂号、人口分布、迁徙分布及人物、当代邵姓的分布频率、历代部分名人及邵姓宗祠通用联。历代邵姓名人学者也是辈出,邵雍,邵逸夫,邵世强,邵长华等都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出自 姬姓,为 黄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匿名回答于2023-09-24 20:36:00
到战国时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于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边加了一个邑旁,变为“邵”姓,也就是说,“召”、“邵”实为一姓。历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东陵侯邵平,宋代书画家邵谊、哲学家邵雍、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代画家邵弥,清代诗人邵长蘅、书法家邵泰、学者邵晋涵、文学家邵齐焘、经学家邵懿辰、画家邵云,近现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今天的邵姓,人口较多,是中国第八十三大姓。
匿名回答于2023-09-08 15:09:22
匿名回答于2023-09-08 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