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00:23:19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的代表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07:50:38
1、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2、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3、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4、、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5、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6、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7、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8、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0、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07:50:41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苏轼中进士。
嘉祐五年(1060),调任福昌县(今河南宜阳县)主簿,为县令下属,掌管钱粮、司法,为九品官。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是个阶官,代表级别高级,相当于八品,主要是负责案件审理,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掌管办理凤翔府军事文书。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入朝判登闻鼓院。 登闻鼓院是衙门的名称,宋时在城阙门前悬登闻鼓,让人鸣冤。苏轼任登闻鼓院的判官一职,应当是掌管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的官职,属正八品。后任殿中丞、直史官、差判官诰院。殿中丞,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有出身转太常博士,无出身转国子博士。直史馆,即史官官名。宋朝初年置,为馆职之一,任职一至二年,然后委以重任,并可超迁官阶,后亦作为特恩加授外任官。判官告院事,以朝官充任,员一人,掌文武官告身及封赠告身。
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年),赴杭州担任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除掌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熙宁七年(1074年—1077年),任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任徐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任湖州知州。
元丰三年(1080年),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不得离境)。“团练副使”就是掌管地方军事的副职。
元丰七年(1084年),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任常州团练副使。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担任朝奉郎、登州知州(蓬莱)。朝奉郎,官名。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或者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四个月后,任礼部郎中(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从六品)。被召还朝。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始仍掌其事)。不久又升翰林学士、制诰,后任礼部贡举(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
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任颍州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
期间担任还过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任定州知州。
绍圣初(1094年),取消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称号,撤销定州知州,以左承议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今广东省英德市)。未至。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县),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后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07: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