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种级别,至于具体的职位,可能要具体个人有不同。汉朝后,大多是个荣誉头衔。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另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中大夫,官名,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中大夫”是中间一级的大夫。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00:30:05
作为维护皇权的重要工具和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御史的权力在唐朝时期也空前的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强。
匿名回答于2023-09-11 0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