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除了享乐,除了对这片旷野进行奴役,除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外,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中国,雪上加霜,又给这贫穷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压,这片旷野,这些旷野上的一草一木,这些农人们,又怎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重压呢?
诗人那深层的意图明显地露出了:旷野的这种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起来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非如此没有其他出路。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21:41:17
诗人写到了旷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畴、农人,也写到了旷野上的雾、墓堆和石碑……进入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依然是这样荒凉,这样贫穷,这样愚味。这是为什么呢?
艾青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巧妙地将情感的微妙变化凸显出来。
一方面以全知视角勾画土地样貌,表现他对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关心;另一方面以限制视角捕捉农民生活;抒发他对百姓疾苦的忧虑,表达了积极的斗争精神。
匿名回答于2023-09-18 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