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2、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3、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4、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匿名回答于2023-09-26 11:13:41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的历史意义:
1、及时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左倾冒险主义,也可以归纳为教条主义,他们认为我国的党派力量非黑即白,没有所谓中间力量,完全放弃了团结进步派别和人士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党在国统区这一阶段的工作陷入严重不利。
2、在长征过程中,确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使具有雄才大略,真正具有伟人风范和能力的毛主席真正彻底领导我党乃至全部武装力量,这在当时已属于历史性里程碑。
3、党中央毛主席及其领导班子有着高度的爱国之心。早在长征之前的九一八事变时,中共苏维埃政府就正式向日本宣战,体现了我党的一颗报国赤子之心,这与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瞬间赢得了民心。
4、长征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决自然界敌人的重大胜利。这些经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伴随着当地群众们无私的支持,最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地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匿名回答于2023-09-12 12:44:18
第二个地点是河南罗山,这是红二十五军的出发地点。
三个地点是四川的青川、平武等地,这是红四方面军出发地。
四是湖南桑植,这是红二六军团出发点。
匿名回答于2023-09-12 12:44:19
第一支部队,长征第一渡,于都。
第二支部队,红二十五军,河南罗山何家冲。
第三支部队,红四方面军,四川苍溪。
第四支部队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湖南桑植。
匿名回答于2023-09-12 12:44:39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往于都集结。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主力等从于都河(贡水)的
第二支部队:红25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罗山何家冲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由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v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近万余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10月19日,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师
第三支部队: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四川苍溪

1935年5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四川苍溪县塔山湾(现更名为“红军渡”)等地渡过嘉陵江向西出发,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近1年半,途经4省,曾三过草地,行程1万余里。出发时为8万余人,到达陕北剩3.3万人。
第四支部队:红2.6军团(后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湖南桑植

1935年11月19日,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0月22日到达宁夏会宁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途经8省,行程1.6万余里。出发时共2.1万人,到达陕北剩1.3万余人。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四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长征道路的艰难程度是旷世未有,而红军行走的艰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匿名回答于2023-09-12 1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