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是《宋史·杨时传》中的“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而另一个则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中的“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匿名回答于2023-09-26 11:29:46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一种礼仪规矩,用来比喻对平生恩师或有功之人持续谦恭敬仰,并且可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和敬重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0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0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1
例句
1.
小涛程门立雪,刻苦攻读,深得老师学问之精髓。
2.
那位青年人很有些程门立雪的精神,为了学到知识,总是恭敬地向先生请教。
出处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宋·侯仲良·《侯子雅言》
引证
1.
程门立雪道南后,幸此一脉犹绵延。
宋·熊禾·《观洛行》
2.
匡庐看云我舒啸,程门立雪君从游。
明·詹同·《送朱允升还徽州乃浔阳楚望黄先生之门人也》
3.
比如“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本来一查就可明了的,可是我一直没去查考。
孙梨·《耕堂读书记》(七)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1
程门立雪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2
程门立雪讲的是程颐弟子杨时的故事。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9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2:24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一种比喻,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惜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以表现自己的诚心和决心。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0
匿名回答于2023-09-23 16: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