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中庸》将“诚明”—性、“明诚”—教,以及“德性”和“问学”并提,就是在说明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完善又依赖于学习与教育。人无非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和向内省察以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的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学习
过程的发展。
“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看作求知的基本途径,朱熹将其概括为“为学之序”, 并把它列为其主持的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之一,对学者治学发挥了指导作用。
匿名回答于2021-07-10 06: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