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高适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写赋和乐府诗。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最终被贬职回到长安。
有一种说法是,高适因为与当时的宰相杜如晦关系不好而被贬职。据说,高适曾经在一次宴会上与杜如晦发生争执,言辞激烈,导致两人关系恶化。作为宰相,杜如晦对高适的才华和声望感到威胁,因此利用自己的权力将他贬职。
另外一种说法是,高适在官场上表现得过于直言不讳,不拘小节,不善于阿谀奉承。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与一些权贵人物产生了摩擦和矛盾,最终导致他被贬职。
匿名回答于2023-09-27 08:27:44
高适功成,但他不是肃宗的亲信,由他献策并一手操办的同门相残,其实也是肃宗心中的隐痛。
所以没过两年,高适就被贬调出京,先后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22:23:44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22:23:46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22:24:12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22: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