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末端落实,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机关作指示提要求的重要方面。是不是只有基层才是末端呢?这不尽然。什么是末端?从字面上理解,末端就是终点,就是最后一道关口。落实一项工作,末端抓得好,就能收好尾;末端抓不好,工作成效就难保证。谁又是末端?在一般人眼中,末端就是基层。但部队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有机体,不管基层还是机关,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要求,每个人都不能当旁观者、局外人。对部队建设来说,人人都应是末端。要真正实现末端抓落实,就必须强化“人人都是末端”意识。
现实生活中,一些工作之所以得不到落实,标准难贯彻,工作没成效,就是因为部分同志缺乏末端意识。有的机关干部认为上有领导指导、下有基层落实,把自己当作“传话筒”“录音机”“接力棒”。如果基于这种认识,就不可能主动作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干工作只能是照搬照抄,没有一点真知灼见,更谈不上为党委首长提供建设性的“金点子”。而具有末端意识的同志每接受一项任务、从事一项工作,就会认真思考分析和深入调研论证,把自己放在领导和基层官兵的位置上想问题、找对策、提建议,一方面自己可以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党委首长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只有人人都树立起末端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比着干、抢着干,出更多的精品。
“人人都是末端”是一种工作态度。有了这种尽责担当的态度,各级机关和干部面对工作任务就会不推诿、不回避,能够始终把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看待,怀着一种食不甘、寝难安的紧迫感履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就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把在岗位建功立业作为人生追求,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就会主动扛大梁、挑重担,处处创先、事事争优,把百倍的热情和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人人都是末端”是一种工作标准。有了这种严谨细致的标准,就会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要求,一字一句贯彻,一招一式领悟,一步一动落实,尽心尽力去干好工作。现在有些同志之所以在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创新性、针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缺乏末端意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去谋划、去落实,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把关人”。只有把“我是末端”的标准要求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项工作才能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人人都是末端”是一种工作作风。有了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干工作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实在,少些懒惰、多些勤勉,少些虚招、多些实招,就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务实效、求实功。末端落实质量的高低,往往也是工作作风的反映。现在有些机关干部一说抓末端,眼睛只盯着基层,目光只瞄着战士,而忘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很多事就很可能留死角、挂空挡。只有具备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良好工作作风,只有时刻把自己当作抓落实的末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落实的“阻塞层”,降低不同环节的“摩擦成本”,实现抓落实的快捷高效。
匿名回答于2023-10-02 04:56:27
在当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中,拥有末端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自我实现。
匿名回答于2023-10-01 18: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