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子虚赋》里的子虚只是赋里边人物对内容的引导和贯穿作用。
语义:“子虚”,意为虚构〔不存在〕的先生;“乌有”,意为没有的〔人〕。还有“无是公”,意为没有这位先生。这三个人名,都是 司马相如 在《 子虚赋 》,及其姊妹篇《 上林赋 》里,假设的三个人,也就是文学理论里的虚构形象。
现在,“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人或事〕。
匿名回答于2022-04-05 17: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