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匿名回答于2023-10-05 12:16:44
中国文化独立产生于本土,在以原生的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同时,与周边游牧文化相互影响,对外来文化或主动或被动的进行变革。
当中国文化面临大的挑战和考验时,从佛教和道教对它统治地位的冲击,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高势位”撞击,中国文化又能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良好的开放性。在与外来文化的相遇、交叉、结合、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博纳的一面。
春秋时期各家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吸收,为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一面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文化,丝绸之路等交通方式改善了中外的交往条件,外来文化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本能的冲击,唐宋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中国主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明清时外来文化则以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颠覆,但中国文化和它的基本精神终究还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虽历经数千年之久,都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局面。
即使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人才的断层,我国文化仍然不断地发展。中国文化不管面临着多么严重的生存危机,它都战胜了各种挑战和挫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和特征,其成熟之高度和文化梯级之高都是世界文化上仅有的,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开放与保守并存的矛盾性文化,这种特征使“中华文化至今仍保存着高度发达、高度成熟和高度独特性”。
世界众多文化的消亡显示了中国文化保存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珍惜它。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国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文化环境面临新的考验,以及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以新的思维寻求文化发展的途径。
中国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到今天,证明了中国文化是适应中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这与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它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具有的扬弃性有着重要关联。
匿名回答于2023-09-21 22:24:47
1. 旧石器时代文化:约始于250万年前,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制作简单的石器,并且开始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
2. 新石器时代文化: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文明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并且开始建造房屋和城市。
3.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中国等。在这些文明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如金字塔、希腊雕塑、中国长城、印度佛教等。
4. 中世纪文化:中世纪文化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如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5. 近现代文化:近现代文化是指18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个时期是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兴起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浪漫主义文学、印象派绘画、现代主义文学等。
总的来说,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彩,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贡献。同时,古代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