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育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智识,而智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古代之智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智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之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智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二、道德 然有智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智识也。古今东西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智识者,故古今东西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盖人之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希腊古贤所唱福德合一论,固无古今中外之公理也。而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张皇而发挥之,此又教育之任也。
三、美育 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然人心之智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匿名回答于2023-10-06 22:55:40
而人的精神能力又由智力、意志、情感三部分所组成,对应着真、善、美三种理想,“完全之教育”应包含着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交错,相互兼容,不可分离。
加之发展身体能力的身体训练即体育,“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
是所见较早提出体、智、德、美四育者。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卷56。
匿名回答于2023-09-24 16: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