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3-10-07 01:11:55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32:01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32:07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32:13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简称《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对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作出规定:“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由原定每周13课时改为11课时,二年级语文课由每周13课时改为12课时,四、五年级由每周各8课时增为各9课时。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写字教学,在一至五年级的语文课时内,各安排1课时写字。”并要求于当年秋季开学起,到1982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分步试行。
教育部又于1984年8月颁布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指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初等教育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积极进行改革”。《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还指出:“当前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当首先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少年儿童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由此,我国的小学形成了新的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33:04
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6.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l7年来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7.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注意加强基础,发展能力;
8.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9.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匿名回答于2023-10-04 1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