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最先出场的是明太太,老舍先用了三段文字对其进行静态分析与描摹,将她置于一个“坐标”之中,立刻就使她的形象初步“立”了起来。明太太的言谈举止以及“心眼”,同明先生密切相关。
明先生属于老舍作品中最令人厌恶的“西崽”化的市侩形象系列,他们通常恶俗、恶毒、虚伪,而且自我感觉极好。对这类人物,老舍常常施以漫画式的描绘和辛辣的嘲讽。小说中的明先生,自视为圣人,很“高傲”,连头都“抬得很高”,因为“高傲”,甚至“不愿意高声的打太太”。
在“葡萄事件”中他没有现身,然而推动明太太冲锋陷阵的“原动力”,其实却是他身体里的“黑点”。正是这个“黑点”,使得明太太格外强调杨家葡萄的“酸”,而把一个“像杨太太那样的女人”给“窝回去”。这里确乎有种“人类的普遍性”。
2、“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杨先生与杨太太
他们属于不同于明家夫妇的另一个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阶层,受过教育,但是也为此所苦。
“杨先生是最新式的中国人,处处要用礼貌表示出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因为把“受教育”看得极为重要,他显得幼稚、天真:“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他的天真表现为“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太太受气后,他的天真表现为“还想象到明先生见了信,受了感动,亲自来道歉”。
在现实面前,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被证明是空想,他受的“教育”被证明是失败的。面对退回来的信,天真的他顿时束手无策,想打架又觉得不符合他的身份,只能泄愤在语言上,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杨太太固然也是受过教育的,但是跟杨先生比起来,还多点勇气,她毕竟决定登门找明太太,虽然“抱着客客气气的态度去,并且不想吵嘴打架”。当然结果相同,面对现实,她也同样无能为力。
匿名回答于2020-04-11 02: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