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英、法两国,更不用说俄国了。德国在工业方面也十分发达。但是为什么“三国同盟”的核心国德国没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它的实力,而是至多与“协约国”打个平手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种:

  从地理位置上看,同盟国都被夹在协约国的中间,而腹背受敌乃兵家大忌。只要协约国一起进攻,同盟国就不得不分兵二处,分别进行抵抗,在兵力上就占劣势。而同盟国国土又相对集中,这种地理分布状况只适合防守,如果贸然出击,就可能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以致全军覆没。所以德国才会采取速战速决的计划。但这一计划的策划者却没有很好地估测敌我的实力,野心过大,这也是速战速决失败的原因。不过,总得来说,德国的作战目标还是对的枣只有先消灭协约国中相对较弱并容易攻打的法国,才有可能摆脱地理位置不利的尴尬局面,取得主动权。

  同盟国并没有掌握住制海权,使另一重要的运输方法完全掌握在协约国的手里。从一定意义上说,英法能够及时地挫败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也得益于海路运兵的快捷。其实,德国并不是不想获得制海权,战前德国的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德国与英国都想消灭对方的主力舰队。于是,一场海战在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海面爆发。日德兰海战前,双方都想通过一个战术来消灭对方。这就是以一小队战舰为诱饵,引出对方的主力舰队,再以己方的主力舰队从后包抄,使对方措手不及,将之歼灭。“饵中饵”战术的结果就造成了双方主力舰队的正面接触。海战体现了德国军事工业的先进,炮弹杀伤力极大。但德军战败的结果说明德国缺乏海战经验,在战术上不如英国,没能使舰队威力充分发挥。于是,德国舰队沦落成为了“存在舰队”。但是,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军与英军伤亡人数之比为1:2,说明德国舰队还是很有实力的,为什么不卷土重来,吸取教训,与英国海军再决胜负呢?我认为是因为德国海港口的水雷区。德国为防止英军偷袭,在基地港口布下了密密麻麻的水雷阵,只有德军高级将领才知道安全的航行路线。这虽然埋葬了许多偷袭的英舰,在组建海军初期是极好的屏障,但在德国海军形成了庞大的舰队时,这已不太有利了。如果德国海军要出海,必得绕过雷区,如此庞大的舰队要全部绕出雷区定会花费很多时间,这不是让英军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袭击自己吗?只能通过陆路运兵的德军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也是必然的。

  同盟国并没有同心协力,意大利不但没参战,最后还成了协约国的一分子,而在协约国中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三国同盟”并没有“三国协约”那样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同盟国来说时机尚未成熟。如此,同盟国在综合实力上就与协约国差不多,甚至在兵力上还弱于协约国。而且奥匈帝国已经迈向衰弱,在战争中老是拖德国后腿。再加上美国参战等因素,同盟国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关于同盟国的战败,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在战争中,估测胜负的结果不能只看军事或经济实力,而要全面地分析各国的综合

匿名回答于2019-03-01 22:05:21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