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3-10-13 17:59:49
匿名回答于2023-10-09 07:17:18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甲,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位或者首位的意思。
匿名回答于2023-10-09 07:17:20
2、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匿名回答于2023-10-09 07:17:21
第三名探花,因唐朝新科进士杏园举行“探花宴”,故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科名额不等。
匿名回答于2023-10-09 07:17:22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科举制度:
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匿名回答于2023-10-09 07: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