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

背景: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地赔款,直接使德法结怨。注意1871——1914法国所有的军事动向全是针对德国的。

而德国,几任总长都知道德法矛盾不可调和,关键是看俄国怎么样。俄国如与法国结盟,则德军势必要两线作战。俾斯麦在任期间就非常注重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也不要求海外殖民地,与英国结好,并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同盟,孤立法国。但是随着德国经济实力不断强大,对殖民地,市场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俾斯麦内阁不保。柏林会议后,俾斯麦暴露出他的缺点,一方面要求与奥匈同盟,但又要与俄国结好,而俄奥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又不可调合,俾斯麦最终下台。威廉二世执政后,直接奉行扩张主义,同俄国决裂,结果1893法俄同盟行成。并与英国也产生矛盾。

施利芬当上总长后,兢兢业业,制定了系统对欧洲对战的计划,将一切政治因素全然忽视,借道比利时,全歼法国后再东进对付俄国。然而入侵比利时必然导致英国对德宣战。这使英法俄三国协约。

1902年英日同盟,德国已经被孤立。德国人却对自己十分相信,日耳曼主义,大德意志主义让他们像德皇一样,狂热地鼓吹战争。两大军事同盟更是不断扩充军备,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大国之间的制衡,使 他们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才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巴尔干地区本是土尔其统治的,但是经过十九世纪土耳其实力不断下降,民族独立此起彼伏。两次巴尔干战争让赛尔维亚实力大增,自称为斯拉夫人二哥(大哥是俄国),并想吞并波斯尼亚,因为此地大多是赛尔维亚族人。而奥匈帝国却在德国支持下在巴尔干发展势力,驻军波斯尼亚。两国之间矛盾重重。而奥匈背后的德国,与赛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也磨拳擦掌。终于,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访问之时(实际为耀虎扬威),被赛族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皇向赛尔维亚施压,要求彻底查办此事。但是在细节上产生矛盾,奥皇在得到德皇的“空头支票”后,就对赛尔维亚宣战,点燃了一战的烽火。7月28日到8月4日,德国与法俄英相互宣战,奥匈与俄赛相互宣战,一战全面爆发。

匿名回答于2020-02-28 17:21:23


事件背景

战争危机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

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

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

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1909年3月21日,奥匈帝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6月28日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所以塞尔维亚从此把6月28日称为“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

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匿名回答于2022-02-23 20:40:40


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匿名回答于2022-02-23 20:41:1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