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3-10-14 22:48:05
匿名回答于2023-09-29 06:21:21
1、“道通为一”
我们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努力到感动自己了,却依然感动不了天和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遵照庄子说的“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是指“如果你悟通了真正的道,就会明白‘道’只有一个,而不是很多伪成功学所说的千千万万个”。
比如职场之道就只有一个,你能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决定了你的薪酬和职位。所以,与其花大量时间来抱怨工资低和职位低,你还不如想想办法如何才能提升自己对企业的价值。
当你真正顿悟了“道通为一”,离过好这一生也就不远了。
2、“辩有不见”
“辩有不见”,是指“当我们去辩解的时候,就很容易会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现在的人都很喜欢为自己辩解,像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什么事情都要为自己辩解一番,于是大家戏称他为“一亿个理由先生”,都不怎么爱搭理他。
越是解释,越说明是要掩饰,理由找多了,也就不受别人待见了。
我曾经也很喜欢帮自己辩解,但发现越辩解越无力,越辩解别人反而越不信任我了。
后来,我在《庄子》中读到““辩有不见”时,才恍然大悟:“不辩,才是智慧”。
于是,之后我不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当我这样做后,我发现别人反而对我越来越信任。
可见,“辩,有不见;不辩,才是智慧”。
3、“大知闲闲”
有大智慧的人,因为深谙为人处事之道而活得逍遥自在。
我们活得身心疲累,没办法过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受尽了人和事的折磨。
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摆脱这种折磨呢?
其实就一个字:“下”。怀着“谦下”的态度去为人处事,会比你处在高高在上的态度时顺利得多。
我曾经就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读书的时候是学霸、出来工作后的工资是大学同班同学中最高的。这让我一度觉得自己牛逼到不行,根本不把很多人放在眼里。
没想到我很快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对待一些客户的态度十分傲慢,这导致我丢掉了大单,还差点因此丢掉了工作。
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后,痛苦的我才真正悟懂了“大知闲闲”的含义。在不断改善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后,我过得越来越逍遥自在。
以上三部分内容来自《庄子》里面的“齐物篇”。当我们能觉悟到“道通为一”、“辩有不见”和“大知闲闲”时,一定能逍遥自在的过好这
匿名回答于2023-09-29 13:34:22
道通万物,万化皆一。
庄子说“道在屎溺”,道无所不在,所谓“大道三千”。
对人来说,道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之道,是一种自然之道;人之道,是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实现“天长地久”。
生活中,我们只有遵循一种“中庸之道”,才能机会寻觅大道的轨迹。
尊道,是以一颗道心,泰然处世,在尘世中历练自己的心。
现在的世界物欲充斥,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这正需要道来解救世人,改变社会,回归自然。
2.明理
理在事先,笃学明理。
明理才能守理,勤学才能明理。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涉猎,刨根问底,辩证思考,判定思考,实践所学,经过这几个步骤,就可以明理,并进一步守理。
世间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是有些事情,比如一个人的学识、工作、格局等,通过学习,把握规律,可以一步步变好。
努力去改变,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比站在原地,只是抱怨和愤怒要好。
3.积德
德化万物,以德养心。
首先要积口德,不要出口伤人,其次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千万不能落井下石,那样会给自己带来恶运。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福报是积德得来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
北宋司马光在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积德,子孙才能长久。
4.安分
知本知末,安守本分。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清代名臣张英说:“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
他把“安分”作为人生第一要务。从广义来说,就是要知命,安于本分;从狭义来讲,就是要做君子,守好本分。为人处世,都可以从“安分”二字入手。
做人安分守己,不管别人怎么做。
人一旦不安分,人心就不安;人心一不安,家庭就不安定;家庭这个细胞一不安定,社会就会出问题。
5.行善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
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心知肚明。
行善之可贵,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心安理得。
6.立业
建功立业,积功兴业。
成家立业,立业是对家的责任和付出,是对社会的责任。
《菜谭根》:“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每件事都要从实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急功近利,贪图虚名,结果只能是有名无实。
《易经》上说,“崇德广业”,立业兴业也要靠德行来支撑,其次是要有一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匿名回答于2023-09-27 16:21:07
至人、神人、圣人,属于已经获得了绝对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无所待”,超越了事物本事的局限性,达到了万物“同一”的境界。
至人,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放下“小我”的执念,追求“无己”的境界;
神人,与道合一,无为而无不为,追求“无功”的境界;
圣人,治理天下而任其自然,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本然的能力,追求“无名”的境界。
所以说,如何获得绝对的幸福?庄子“逍遥游”中的12个字就是秘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总而言之,要想获得绝对的幸福,就要努力追求忘我的境界,在“无”中去寻找快乐,正如老子《道德经》开篇所写:常无欲以观其妙!
匿名回答于2023-09-29 02: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