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皇帝敕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末的书法作品,择其精华加以校勘编次,从全国各地调集书法石刻艺人高手摹刻上石。
法帖共分三十二册,刻石五百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的三百四十件书法作口叩和二百一十多件题跋,一千六百多方印章,共九万多字。帖中收有被乾隆帝视为稀世墨宝的三件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而收藏这三件墨宝的地方又被乾隆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二希堂法帖》
匿名回答于2023-10-17 0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