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兰亭序》为什么没有被收藏在三希堂?

当时的乾隆之所以没有把《兰亭序》列作三希堂法帖之首,也正是因为在当世已没有《兰亭序》的真迹了!看到的都是摹本。

《三希堂法帖》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为什么乾隆皇帝对这三件墨宝如此看重,却没有把《兰亭序》收进“三希堂”呢?其实,无论康熙还是乾隆皇帝,都酷爱王羲之和《兰亭序》。康熙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乾隆一生有关兰亭的诗就有十首。在绍兴兰亭,耸立一块兰亭御碑。碑的正面刻着康熙皇帝亲书的《兰亭集序》,书风秀美,雍容华贵。背面是乾隆皇帝所写的七律《兰亭即事》。这块碑被称为“兰亭御碑”又名祖孙碑。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崇敬和景仰。 但是在乾隆眼里,《兰亭序》真迹已被唐太宗带到昭陵,现存的不过是唐人摹本。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虽然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但毕竟是“下真迹一等”,而且冯承素本人不过是贞观年间内府一个供奉拓书人,这在皇帝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详解:

清朝乾隆皇帝的书房,位于北京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虽然仅八平方米,但乾隆皇帝在此收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古代墨宝。 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这是一封书札,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是仅次于《兰亭序》又一件行书代表作。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先后七十三次对此帖做过题跋。

王献之的《中秋帖》,纸本,行书,三行二十二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受其父影响,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书断》中说:《中秋帖》“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是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

《伯远帖》,这是王珣写的一封信。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伯远”二字。王珣(349~400年),王羲之之侄。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一七四六年归入清内府。

后来乾隆皇帝决定在圆明园建兰亭八柱,从内府藏帖中辑得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只被排列在第三柱,列在唐代虞世南、褚遂良之后,可以看出他虽然酷爱《兰亭序》,但对“神龙本”却没有十分看重。相反,他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晋人真迹,“晋人只字值千金”,所以被奉为至宝。正象乾隆在《伯远帖》上题跋:“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岂不知,《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也非晋人真迹。据专家鉴定,《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中秋帖》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三希堂三件墨宝,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如今《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伯远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匿名回答于2023-10-17 03:11:4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