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扮演少年的英雄武将(用小嗓演唱的),像《群英会》的周瑜、《八大锤》的陆文龙,这类角色的面部化装,与文小生略同,但上眼皮的胭脂要抹得稍淡一些。印堂的红粉要重要长。眉眼吊得较高较紧,以表现少年英俊。(周瑜的化装,两颊的红色必须要淡,略显红润即可)。
2、扮演贫穷的书生,像《连升店》的王明芳、《一疋布》的李天龙、《绒花计》的邓文焕,从前是不擦粉的,只略抹红彩。现在脸上虽抹脂粉,但要擦得略淡一些。如脂粉过重,就不符合剧中人穷途落魄的生活环境了。眉目的描画,和一般的小生相同。
3、娃娃生的化装,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儿童,像《宝莲灯》的沉香、秋儿,《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面部化装要擦抹脂粉。眉宜弯细略长,眼圈描黑,但外眼角不宜过长。口红按本来口型略加涂抹。印堂上涂画一个小红圆点,或画一个倒置的元宝形。整个的面部化装要表现出天真活泼的神气,和成年的小生化装,略有区别。武扮的像《乾坤圈》的哪吒,可以吊起眉眼。
匿名回答于2023-10-17 07:24:15
有的老生扮演的角色,已年迈气衰,不能与壮年相比,按马连良先生的画法就是画半个通天,比一般的通天矮一半,比小生的元宝又大一些,而且它的上部呈方型,我们看马连良先生和他的弟子张学津、冯志孝扮演的乔玄、孔明都是这种画法。
匿名回答于2023-10-03 13:54:54
生、旦、净、末、丑的化妆特点
京剧的各行角色——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由于剧中人物的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以及年龄和性格的不同;在表演上、声腔上以及角色的面部化妆和服装的妆扮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京剧角色的面部化妆,可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化妆手段:一种是净丑化妆(脸谱);一种是生旦化妆。(个别生旦角色也有勾画脸谱的,但不多见。)净丑脸谱,着重于人物形貌的夸张和品质的刻划。这种具有图案意味的化妆,是把写实的和象征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显示出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的。生旦化妆和净丑化妆脸谱不同,它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刻划人物面貌的。
为了对各行角色的面部化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把生、旦、净、末、丑的化妆特点,略述如下:
生角面部化妆的特点
京剧的生角(包括末角)由于年龄和性格的不同,老生、武生、小生(包括娃娃生),在面部化妆上是有所区别的。
老生(包括武老生)多扮演正派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中年人物(像蔺相如、邹应龙)面部化妆应端庄郑重,气宇轩昂。脸上略敷脂粉,画眉抹彩,挂黑三髯。
扮演老年人物(如宋士杰、张广才),脸上不宜过多的涂抹脂粉,须容颜老迈(挂白髯)。扮演老的英雄武将(像黄忠、萧恩),面部化妆应于苍老中带有英雄气概(挂白髯或参髯)。
小生扮演的是青年人(像付朋、张君瑞、许仙),脸上敷脂粉,描眉画眼。面部化妆应眉目清秀,容颜俊美。
武生扮演的是青年英雄武将(像赵云、武松、高宠),脸上略涂脂粉,印膛抹红彩,眉眼吊的较高。使得眉宇之间,显露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儿童(像薛丁山),面部化妆和小生差不多。不过,为了表现儿童的容貌特征,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面部美饰,凡是未成年的儿童,多在额间画一红圆点,叫做“点额”。)
生角的髯口——我国古代以长髯为美,戏曲角色扮演的中年或老年人所挂的髯口(又名“口面”),更要长一些。这种須髯的夸张,和角色的表演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几百年来,先辈艺人运用髯口创造了理髯、推髯、抖髯、甩髯、吹髯等表演程式(髯口功)对于夸张人物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帮助。
生角的髯口,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不同,分为“三髯”和“满髯”两种。三髯是三绺长須,有“黑三”、“参三”和“白三”三种。像《打严嵩》的邹应龙,《群英会》的诸葛亮,抖挂黑三。老年人物,像《盗宗卷》的张苍,《空城计》的诸葛亮带参三。《连营寨》中的刘备,《捉放曹》的吕伯奢都带白三。“满髯”是连髯落腮,非常丰满。生角一般只挂“参满”和“白满”。像《打渔杀家》的萧恩挂参满,《碰碑》的杨继业挂白满。
另外有“五绺髯”,是扮演关羽所戴。(也有戴黑满的)。“二涛髯”比满髯稍短,大都扮演院子、中军。现在已不多见。
此外,剧中人有当场变髯口的,像《文昭关》的伍子胥,因为过不去昭关,焦急万分,把胡须愁白了。由黑三改挂参三,再改挂白三。
近几十年来,不少新编的历史剧,采用了改良髯口。
匿名回答于2023-10-05 09: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