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等级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其中定级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首要环节,通过定级,可以梳理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系统类型、重要程度和数量等,确定信息安全保护的重点。而安全建设整改是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关键,通过建设整改使具有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达到相应等级的基本保护能力,从而提高我国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防护能力。等级测评工作的主体是第三方测评机构,通过开展等级测评,可以检验和评价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成效,判断安全保护能力是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监督检查工作的主体是公安机关等信息安全职能部门,通过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维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和国家安全。
匿名回答于2023-10-21 14:39:36
访问控制:通过限制用户或进程的访问权限,控制其在系统中的行为。
数据保护:通过加密、解密、访问控制等方式,保护敏感数据不被非法访问或篡改。
系统安全:包括系统完整性、可用性、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包括网络隔离、入侵检测、防火墙等功能,防止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
应用安全:包括对应用系统的安全评估和测试,以及应用漏洞及时修复等。
安全审计和检查:通过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和检查,发现和纠正安全漏洞,保证系统安全可靠。
对网络保护:包括对计算机机箱、电源、存储设备等进行物理保护,防止意外损坏或泄露所述,SSL 1.0 等级主要涵盖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访问控制、数据保护、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安全审计和检查,以及对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物理保护。
匿名回答于2023-10-20 20:55:02
1. 网络安全等级划分:将涉密信息系统按照安全需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为一般等级、重要等级、核心等级和基础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安全要求和控制措施。
2. 安全需求评估:通过对涉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需求评估,确定系统的安全需求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3. 安全建设措施:根据安全需求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建设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物理措施等,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4. 安全评估和认证:对已建设的涉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认证,验证系统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安全需求等级的要求。
5. 安全运维:对已建设的涉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运维,包括安全漏洞管理、安全事件处置、安全监控和安全培训等,以保障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
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1.0的实施,可以提高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国家的网络安全。
匿名回答于2023-10-20 2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