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孙子兵法》中谋攻篇的观点,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下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历史上的典型例子。
首先,在理论上分析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人类社会的战争史表明,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以谋略制胜,以武力威慑,以政策配合,以大兵压境,使敌人望而生畏,达到不战自崩的目的;
以政策攻心,瓦解敌军,使之军心混乱,知难而退,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之相互倾轧、分崩离析,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其次,举例说明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古代的例子
在春秋时代,齐桓公、管仲所成就的霸业中,就主要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方法,靠伐谋和伐交的有效手段来实现其战略意图,很少直接使用武力。
当时,强大的楚国想兼并宋国和郑国,但又畏于齐国的实力,于是想重金贿赂齐桓公,让其放任楚国对宋、郑的吞并。此时,管仲向齐王献计:建议兴兵救宋、郑,但不攻楚,而称会盟。在会见楚王时,当面以宋水、郑城相请。“楚若许,则可达以文令楚;若不许,则以武令之。”齐国通过这一谋略的运用,再授意宋、郑两国军队实施具体的调整部署,并适时造势,以迷惑楚国,最后齐国终于保存了宋、郑两国,而没有动用武力。这就是我国古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很好例子。
近代的例子
在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运用得很好。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前,冯玉祥部在河南,李宗仁派人与冯玉祥联系;同时蒋介石也派人与冯玉祥联系。李宗仁想冯玉祥助战,蒋介石要求冯玉祥中立。在此过程中,蒋介石一方面运用非武力手段,成功策反冯玉祥的部属韩复榘,结果冯因失韩而退至潼关;另一方面,以武力手段打败李宗仁。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冯玉祥的战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蒋介石、李宗仁和冯玉祥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两例,以达抛砖引玉之意图。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匿名回答于2019-06-02 21:55:45
班超一方面派人袭击其后勤,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埋伏在贵霜通往龟兹的道路上,班超料到贵霜补给匮乏,肯定会去龟兹要补给,因此事先布好埋伏。
在贵霜使者到达时将其全部杀死,切断了贵霜最后一丝希望。由于补给断绝,又攻不下班超的城池,贵霜军队人虽多却百无一用,现在还面临被饿死渴死的命运。
副王谢随即派人求和,希望班超能放他们一条生路。这次巨大的危机,就这样被班超解决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03 01:34:28
并把上上策一一也就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定义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也就是说,不伤敌一人,而使其全员投降才是用兵之大道。而以武力击溃降服敌人则略逊一筹。这种案例极少,但古今均有。
一,犒军救国,机智退敌:
春秋晚期,秦国国力大增,已有称霸的野心。公元前628年以孟明视为大将,率三百辆战车,十余万秦军,千里奔袭,要拿下毫无准备的郑国。行至滑国(今偃师南)地界,被在当地做生意的郑国人弦高得知了消息。相当震惊!此时通知本国己来不及。
于是急中生智,带着牛羊酒物以郑国使者的身份前去犒军:"我国国君闻秦军要来,特命我提前相迎,献上微薄之礼,请笑纳。",孟明视大吃一惊。十本来有把握的偷袭,已被郑国人知道,定已做好准备,远师途劳,己很疲惫,己无取胜的机会。只好悻悻退去。
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昏庸,赵高擅权。引发了全国性的起义。旧时秦军猛将章邯也无有了往日的威风。当西楚霸王项羽率大军西进直逼咸阳时,摄于项羽的威名和威力,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悉数降了项羽。
三,三国时,刘备取西川,在收服了西川大将严颜后,一路西进。遇城逢关,均未费一兵一卒,守将均献印绶投降。
战争是残酷的,上述毕竟是个例。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19:53:04
无论是在正史或者在《三国演义》里面,荆州刺史刘琮投降这一点可真的没有办法洗,不管他是拥有33万的荆州大军的正主,还是应有8万金周大军的正主,反正荆州刺史刘琮根本就没有反抗直接投降的曹操,这和他的那个叔叔刘备相比,这点儿气量还真是没法比。
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件事情不能理解荆州刺史刘琮,一个小孩子还得去听那些荆州的氏族大家的意见,这投不投降也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可我们仔细去想一下,曹操为什么会有硬实力能够让荆州刺史刘琮放弃自己父亲的基业?让这些荆州的世族大家一个一个在他帐下听令,以至于最后蔡瑁张允被杀,荆州的这些大家族仍然不知道反抗一下呢。
我们分开三国这段历史,我就会发现曹操这个人能力之强,真是让人没办法想象,当然曹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只不过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有人超过了她,那曹操凭什么能够当老大?又凭什么能够在群雄纷争的三国乱世之中成就自己的霸业呢?
其实曹操最厉害的能力还是借势,俗称的借天子名分,伐不臣,以令天下。
这是曹操征战一生,能够战胜一个接一个强敌,最有效的一个手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从曹操逃出洛阳,借助天子脚照发布18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曹操用这个手段屡试不爽,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不稀罕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而曹操却十分稀罕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
曹操或许在政治方面不如荀彧,在军事领域不如他手里的五子良将,可是借用天子名分利用天下大势整合国家实力,这一点无人可比,也就是说曹操的战略眼光比其他的人深远的多。
从携天子以令诸侯到后来经略北方等待时机,然后借助综合国力的优势压垮蜀国吴国这两个刺儿头,这都是曹操制定的战略计划,也是曹操一手包办的。可以说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强的一位战略家,也正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即便曹操在各方面能力并不属于拔尖儿,但是他却能够压制。手底下的文武百官。
所以我说曹操的能力之强有点儿让人刮目相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曹操这个人就是各方面能力稍微突出了一点,但并不是顶尖综合能力比较强,所以压制了其他人,但事实上曹操也有像能力爆表,只不过这项能力很少有人看的轻而已,也正是因为这项能力,曹操能够做到借大势压迫别人,向自己投降。
荆州刺史刘琮为什么会投降?还不是曹操在那里借势,即便你不想投降,我也能让局势不站在你那一边儿逼迫着你向我跪下。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8: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