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3-11-06 14:09:34
2、《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匿名回答于2023-10-23 18:07:15
2、《春望》。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公元758年,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这组诗。
4、《洗兵马》。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二月,当时杜甫在洛阳。两京相继克复,平叛捷报频传,杜甫认为胜利在即,就写了长诗《洗兵马》,希冀早日结束战乱,洗净兵甲永不复用。
匿名回答于2023-10-23 18:07:09
这些诗既反映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大唐百姓的悲凉,也是杜甫人格魅力的升华,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理想。
匿名回答于2023-10-23 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