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昂藉古讽今,虽说汉廷,实指唐廷,影射当时唐朝重用善钻营谋利的小人,却轻视拼命沙场,有实际战功的勇将。乔侍郎就如汉代的骢马使,一生守身持正,为朝廷奔忙到老,都满头白发了,仍未被重用,实在令人痛心啊!
不以正途得官的官员,只是善于逢迎贿赂,乔侍郎守正不阿,力战边疆,反不受赏识。表面看来似乎有欠公允,然而人生在世,因缘际会,各有天命,但求无愧于心,我心天知地知,又何需被虚名所累。不如意时还能守得一身正气,风骨凛然,众神看了也佩服,才算是经得起上天的考验。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故意说好听的话,装出和善的表情,但都不是真心的,这种人少有仁心。令,美好。鲜,少。)巧宦虽荣,但不仁不义之人,天地也将以不仁回报,一时的荣辱也不必放在心上了。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人心善恶,天地尽知,小人赴黄泉时早已业力满身,短暂的高官厚禄又有什么令人羡慕的呢?
匿名回答于2023-11-06 22:22:42
诗里用到的几个汉代典故有“云阁”,“骢马使”。如果有的读者说“荣巧宦”也是一个典故,其实也是可以的。荣巧宦是汉代朝政的一个现象,可以说是个典故。“云阁”中,云即指云台,相传汉明帝为了追悼汉室中兴时期的功臣,将二十八位名将的画像挂在南宫的云台上。“云阁”中,阁即麒麟阁,汉初萧何建造的,后来汉宣帝绘制了包括霍光在内的十一人的画像悬在麒麟阁。于是“云阁”就成为后来悬挂有功臣画像楼阁的代称。诗人的观点,这是一种虚伪的重视,甚至就是有名无实。至于“骢马使”指汉代的忠臣桓典。恒典是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因为他出行时常骑着青白色的马,因此被称为骢马使。恒典执法严格,也许这样使他并不被爱听好听话的君主倚赖,所以陈子昂将他的一生作为受不公平待遇的臣子的写照。诗人认为他们的满头白发辛劳一生其实并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甚至就是白忙碌了一辈子,是一种碌碌无为。
这首诗读来最难的就是用到的典故,了解了这几个典故的意思和来源就可以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典故,有代表意义,有说服力,在文章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匿名回答于2023-11-03 15:28:53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两句,夹叙夹议,从“荣” 字落笔,以 “薄” 字作反衬,将两句诗所叙的事件,作了鲜明的对比。“巧宦”,指善于投机取巧、谄上压下的官僚。“云阁”,即云台阁,汉明帝将辅助汉光武中兴汉室的邓禹等二十八将画像于云台阁,表扬他们的战功。很明显,在朝廷受到荣宠的不应该是 “巧宦”,而如今却“荣巧宦”; 在 “云阁” 上受到表扬的应该是驰骋疆场的为国立功的名将,而如今却 “薄边功”。两句诗,互文见义,正反相形,将赏罚不明、是非颠倒的昏暗现象揭露无遗。
第三句用 “可怜” 叫响,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和同情,并用感喟、深沉的调子道出 “可怜” 的对象——骢马使,极富感染力。“骢马使” 指东汉桓典。他曾任侍御史,为人刚直不阿,因常乘骢马,故称“骢马使”。京师权贵,都惧怕他; 他也因此得不到重用(见《后汉书·桓典传》)。乔知之此时为代侍御史,故以桓典比他。
第四句 “白首为谁雄”,诗人感情的波涛臻于顶峰,用不平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说,正直不阿的骢马使,你白首沉沦,不为世用,空有雄才,又能为谁发挥呢?
这首诗以 “荣巧宦”、“薄边功” 概括朝政昏暗,以 “骢马使” 比乔知之而叹其“可怜”,然后以 “白首为谁雄” 的反诘语作结,蕴含深广,余味无穷。
匿名回答于2023-11-03 15: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