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异同?

  1、相同点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欧文的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苏文将“赂者”与“不赂者”灭亡的先后作对比,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两文引证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欧文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回答上文提出的两个设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苏文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2、不同点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以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苏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匿名回答于2019-12-26 07:17:50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匿名回答于2020-04-13 03:24:4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