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称帝以后,给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太祖,谥号武元,虽说隋文帝杨坚武功也值得称道,因此,不宜再用武字。杨坚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轻徭薄赋,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是谥号,高祖是庙号,也就是皇室宗庙的位分,庙号在唐代以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除非是有大功绩,大作为的君主。
古代谥号的作用就是“盖棺定论”,给已经去世的前任皇帝一个公允的评价。杨坚的功绩以文治武功著称,所以谥号为高祖隋文帝
杨坚在建立隋朝以及统治期间,文治更胜武功,开皇之治在历史上被后人所称颂。隋炀帝杨广说“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1:01
另隋唐以后皇帝去世是有庙号和谥号之分的,杨坚的谥号为隋文帝,庙号则为隋高祖。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2:19
开国皇帝未被称为太祖的现象不仅是隋文帝。魏国开国皇帝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自己为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将爷爷李虎追尊为太祖,自己为高祖;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将父亲李克用追尊为太祖,自己为庄宗。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2:33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5:41
杨坚称帝以后,给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太祖,谥号武元,虽说隋文帝杨坚武功也值得称道,因此,不宜再用武字。杨坚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轻徭薄赋,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是谥号,高祖是庙号,也就是皇室宗庙的位分,庙号在唐代以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除非是有大功绩,大作为的君主。
古代谥号的作用就是“盖棺定论”,给已经去世的前任皇帝一个公允的评价。杨坚的功绩以文治武功著称,所以谥号为高祖隋文帝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6:00
杨坚死后,谥号“文帝”。“文”谥,在谥法中属于美谥,极尽褒扬之意。《逸周书·谥法解》称:“经维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从六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杨坚生前的功绩,可谓恰到好处,客观公正。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8:27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09:36
而一个帝王,你可以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去称呼他。比如杨坚,你如果用谥号称呼,那他就叫隋文帝,如果用庙号称呼,那他就是隋高祖。当然了,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小规矩。通常来讲,对于帝王的称呼,在唐代以前多用谥号,从唐代开始则多用庙号,而到了明清时期,年号则更加常见。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15:41
所谓文帝,是指谥号为“文”的皇帝。
中国古代的皇帝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所谓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皇帝的生平。
最初谥号只有一个或两个字,因此对帝王的称呼都是"朝代名+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武帝的“文”和“武”便是最常见的谥号。
“文”是对一个皇帝很高的评价: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因此历史上的文帝均非无名之辈,许多都是影响力极大的皇帝。
如果从秦始皇称帝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大约有18位谥号为“文”的皇帝。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29:54
匿名回答于2022-07-21 23: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