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对于北宋和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该怎样评价?很急?

整体看来,澶渊之盟于宋于辽都是一个双赢的协议,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的根基,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宋朝从榷场的获利也足以支付相关费用,还大有盈余。但毕竟这是城下之盟,也有负面影响。如开启了妥协、退让的先例,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后来,宋在辽、西夏、金跟前步步退让便是恶果。

匿名回答于2019-05-27 22:57:54


辽国萧太后急功冒进,战线太长,宋军以逸待劳,加上宋仁宗御驾亲征,士气大增,宋军用车弩碰巧射死了萧天左,辽军军心大丧,而且杨延昭驻扎在河北的十几万大军随时可以包辽军的饺子,就在这时候萧太后议和了,双方互成兄弟国,宋朝每年绢绸银共计三十万给辽。宋换来了和平,辽国打败仗没被全歼。双方有120年的和平。

匿名回答于2019-05-27 23:30:59


开启了汉族至暗时代,感觉还不错,出了点钱办了个大事。和平弱智的麻痹和自我安慰,看看以后的历史,靖康之耻北宋被金灭亡。再看看南宋和金和谈,直到现在还有人对赵构歌宗颂德,什么保住了半壁江山,那也就是失去了半壁江山。南唐的命运转移宋身上,一直伴其一生,不思进取,邻国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和平是一个短期的现象,打仗才是永恒的。因为能力不够就打压能力强的人,这是宋朝皇帝的准则,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往往不是重合的,到时候皇帝牺牲国家保护自己。这次和谈造成了辽宋相继被灭,看看辽和金灭亡时候宋干的事,宋怎么可能政治正确。鼠目寸光,胆小怕事,不思进取,沽名钓誉,颠倒黑白。

匿名回答于2019-05-28 00:43:40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辽已经错过统一中国的时机了。历史给过辽机会,他没有利用好。唐灭亡时五代十国中原大乱,辽完全有实力统一中国。等到北宋时期,辽已经被金打的精疲力尽了,再不檀渊之盟,那渔翁就要得利了。

宋辽的统治者都没看清当时的形式,等到看清形势为时已晚了。当时两国再加上西夏如果结盟共同对付金,金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也不会有攻占三国的野心。最后金只能龟缩在原地和元鹬蚌相争。那中国的历史就不会现在这样了。

匿名回答于2019-05-28 00:46:13


为什么游牧民族要和华夏民族打仗?

一华夏民族老祖宗太伟大,把东亚地区最好的地盘全占领了。

二游牧民族之间为了放牧草地,为了牛羊女人打架属于常态。和汉人打架是为了抢东西。

三汉人为了自我保护,要花费大量的军费。

四范仲淹提出来的建议,用少量的财产馈赠给敌方,换来和平,双方都合适。辽国用这些财富买宋朝的商品,比抢更合适。宋朝少花大量的军费。

五和平后,宋朝用强大的文化征服了辽国。辽国被金国灭后,西辽建立时,以华夏正统自居。


匿名回答于2019-05-28 01:05:07


积极影响: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匿名回答于2019-05-29 01:05:26


搜于史觉得,看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不应孤立的来看,应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

1、众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肯定是前几年的双方军事对垒后形成的结果,人心思定,大部分官员想议和的话,肯定就不会走向其反面。在之前的宋辽冲突中,也没有出现特别厉害的军事官员,能让宋真宗心中竖起战之能胜的决心。


2、宋朝开创的历史原因就是兵变而来,因此对于拥兵自重的将领向来忌讳,估计这是皇帝家的主要执政思路,因此,宋朝文官璀璨,文人吃香,武官集团很少出冒尖的人才。


3、并且从后续的盟约执行来看,宋就是不思进取,掌权集团希望维持现状思想,花钱买太平,向来没有考虑改变现状。相反,辽倒是趁对自己有利时机,狠狠敲过宋的竹杠。比如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


4、游牧民族的文明生活特点就是移动作战和生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它和中原农耕文明靠持续耕种固定的土地有文化上的优劣对比。要想根除这种游牧不时侵扰的情况,需要直接杀到其整个族类没有特别强的战斗力才可以,可以参照汉武帝征匈奴,那是需要耗费很大的物力财力的,汉朝北击匈奴成功的本钱是“文景之治”留下来的雄厚财力,以及汉武帝的野心。这些在宋真宗时代都是不具备的。

所以说,历史发展有偶然,也是必然。就算澶州之围当时能顺利解决,恐怕契丹之祸也不会得到根本改观。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20:52:06


澶渊之盟的影响: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匿名回答于2019-05-30 22:55:2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