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儒家思想在西汉和南宋两个朝代分别有什么新的发展?

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

简单解释就是说,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运用到政治统治中,以证明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性。

南宋:儒家思想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发展为理学.

简单解释就是说,把儒家思想再次加以改造,运用到民间思想教化中,以统一(禁锢)民众的思想。

包括像裹小脚等一系列违反基本人性的恶俗,都是那个时代开始的。

匿名回答于2019-07-11 11:49:42


封建皇朝己推翻百多年了,过渡到今天为社会主义制度,思想传统更加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成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文化,科技,医疗,金融,制造业等等日新月异,高铁及道路,路桥建造,航天导航,海洋探索,领跑全球,不胜枚举。可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的跨跃式新时代。儒释道传承并不禁固我们国家人民的社会发展史,更展现崭新的面貌屹立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久弥新。打磨粹炼得更容入新时代里。

匿名回答于2019-07-11 14:01:40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经历过几代的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强盛,但外有匈奴滋扰。此时西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和黄老之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他的这一新的儒学体系极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要观点有:“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其中天人感应学说企图从上天的角度来限制君主的某些行为。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各地兴办学校太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南宋:程朱理学。理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之后,佛道兴起,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又经过隋唐发展三教逐渐合流。到了两宋,程颢、程颐兄弟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人伦就是天理。到了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对中国影响直至今天仍旧可以看到身影。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匿名回答于2019-07-12 02:46:2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