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解释就是说,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运用到政治统治中,以证明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性。
南宋:儒家思想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发展为理学.
简单解释就是说,把儒家思想再次加以改造,运用到民间思想教化中,以统一(禁锢)民众的思想。
包括像裹小脚等一系列违反基本人性的恶俗,都是那个时代开始的。
匿名回答于2019-07-11 11:49:42
匿名回答于2019-07-11 14:01:40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各地兴办学校太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南宋:程朱理学。理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之后,佛道兴起,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又经过隋唐发展三教逐渐合流。到了两宋,程颢、程颐兄弟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人伦就是天理。到了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对中国影响直至今天仍旧可以看到身影。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匿名回答于2019-07-12 02: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