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渊源?

古代医学起源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同疾病进行斗争的探索与经验,并发展提升为理论,创建了中医学体系。

上古时,神农尝百草著《本草经》;伏羲制九针而著《黄帝针灸》;黄帝岐伯论经脉著《素女脉诀》;《尚书》谓之“三坟”,《礼记》称之“三世医学”。殷商时期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里有“疾首”、“疾身”、“疾足”、“风疾”、“疟疾”、“蛊”(腹中寄生虫)等疾病的记载,并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春秋末,李耳著《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乃自然。”战国时,《庄子》说:“人之气,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亦说:“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又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几为人?”《吕氏春秋·达郁篇》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战国末期盛行阴阳五行说及天人相应观点,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有《扁鹊内经》和《外经》著录,出现了《脉法》。至秦汉时,《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已成书,中医学体系逐步形成。

匿名回答于2021-08-29 01:50:31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