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2-18 03:26:26
姜太公自然姓姜,但由于其先祖曾被封在吕,所以他又以吕为氏,被称之吕尚。注意在三代时期即夏商周时期,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姓一般来说是不变的,子子孙孙相沿。而氏则不同,可能在短期内就变好多次,或者亲兄弟的氏也不相同。不同姓可能会有相同的氏。比如子姓,他的氏有宋氏、华氏(如华元、华督)、牛氏、萧氏(如萧叔大心)、孔氏(如孔子的家族)比如姜姓,它的氏有高氏、庆氏、齐氏、申氏、吕氏等至于姬姓,就更多了。相同的氏可能有不同的姓,如孔氏,除了孔子的家族外,在当时的郑国、卫国等国也有孔氏。郑国、卫国的孔氏是姬姓孔氏,与孔子家族的子姓孔氏毫无关系。从战国后期开始,社会发生了很大变革,先前的世家贵族对当时的政治影响力已日落西山,而平民的地们有了很大上升,区别贵贱的氏不在重要,而作为人名的一部分氏渐渐渐地固定下来,与姓逐渐趋同,到了汉,姓与氏已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司马迁《史记》中根本就是把姓氏混在了一起。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匿名回答于2021-02-18 03:25:57
而周初,东方夷、商的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所以,齐国是周王室在东方最为倚重的封国,被周王室赋予了在东方征伐之权。
匿名回答于2021-11-17 00:26:06
齐国是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
姜子牙是西周王朝建立者周文王在渭水之畔遇到的谋士。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以后把他的岳父姜子牙分封到齐国。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齐国最初的王位都是姜姓吕氏。到公元前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在公元前479年到公元前379年间。由来自宋国的田氏替代了姜氏齐国。从此齐国王位姓田不姓姜了。
匿名回答于2022-07-14 04:54:11
其实,姜氏齐国为吕氏,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要更可信。那就是姜子牙的最早封国为“吕”,故以“吕”为氏。据北宋吕通的墓志铭上记载:..(其祖)姜(吕)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国号为“吕”,故又名吕尚。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根据《国语》:齐、许、申、吕由大姜的记载,而许、申、吕三国皆位於今河南,推测齐国的初封地,亦应与三国近(则齐国的初封地,在今河南南阳附近),认为吕国或许就是齐国。
既然,姜姓齐国的始封君为吕氏。那么,齐桓公被称为吕小白,也当然不会有错。
但是,“氏”却比“姓”要复杂的多,而并非一成不变。先秦时期的贵族,会随着其家族势力的发展,衍生出多个“氏”。所以,氏又有大宗、小宗之分,即是说:贵族男子可以有好几个氏。比如,晋国的执政正卿--士会,因被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还有一支子孙滞留秦国,复其先祖刘氏。晋国最后一任执政正卿--智瑶,也被称为荀瑶(智氏源於荀氏)。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也说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匿名回答于2021-04-18 16: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