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感染力?

有他独特的嗓音语言一听就是陕北民歌

匿名回答于2021-01-18 20:39:52


陕北民歌的题材分类陕北民歌按照音乐的题材可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劳动号子是起源于陕北人民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歌曲,在劳动中人们常以喊口号,或是以歌唱在劳动中打发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而形成了一些民歌作品,因此歌曲的内容也跟劳动紧密相关,包括打夯歌、采石歌、吆牛歌等。

而信天游则是一种更为复杂,艺术欣赏价值更高的陕北民歌体裁,以常用比兴手法来进行表现。

比指的是“比喻”,借以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人或事。而“兴”则指的是“兴托起情”,通过比喻之后来抒发感情。以大众十分熟悉的一首信天游仙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其中有一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便是将红军比作漫山遍野的红花,表达对红军的欢迎与爱戴之情小调则指的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小曲,通常较为精致规整,陕北民歌中的小调包括《走西口》《三十里铺》等作品,流传度相对较广。

陕北民歌是基于陕北的文化土壤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婚恋题材、生活题材、自然题材、革命题材等。

爱情是陕北民歌中重要的主题,婚俗是传统民俗仪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婚俗的形成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陕北地区的文化环境促成了当地婚俗文化的形成。在现存的陕北民歌作品中,关于爱情与婚俗的大约占到80%,如《等哥哥》《一堆鸳鸯水上漂》《想起情妹妹》《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償黄河源头》等作品,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从这涉及诸多方面的民歌题材,也可以看出民歌已经渗透到了陕北人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陕北民歌来源于陕北人民的生活,反之陕北民歌也反映出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的发展变化。陕北民歌的演唱中气息饱满而圆润,声音高亢明亮且具有穿透力,多以混声来进行高音的演唱,常在歌唱中加人陕北方言的发声特点,表现力十分丰富,而这些演唱特色的形成与陕北的文化、语言、地理风貌密不可分。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来源,陕北民歌的演唱需要遵循科学发声方法的客观规律,都需要将横膈膜打开,将气息吸到较深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沉丹田”,从而通过气息的控制结合共鸣腔体的调节来进行演唱。如陕北民歌仙丹丹开花红艳艳》中被人所熟知的那句“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整个乐句的旋律都是处于高音区中,对于气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通过演唱表现出漫山遍野红花盛开的辽阔感,则更需要演唱者超高的气息技巧。陕北人性格粗犷而奔放,热情而豪爽,长年累月的引吭高歌,使得陕北民歌演唱的气息控制力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饱满的气息。

匿名回答于2021-12-30 19:09:05


陕北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

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就是这些陕北方言本身的生动形式为陕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其次,陕北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是应该发成“仍”字,“横山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

陕北民歌曲式结构: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

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

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

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匿名回答于2021-12-31 08:25:4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