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被纳入。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30:19
南泥湾,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
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2020年2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自疫情消散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向参与武汉“抗疫”一线救援工作的全体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及各行业志愿者们免费开放。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38:28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1941年3月12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度过屯垦南泥湾的第一个劳动日。
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全旅指战员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46:03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
夺取胜利
南|泥|湾|莲|花
■ ■■■■
南|泥|湾|稻|田
稻田里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字样及象征南泥湾精神的图案成为一道别样的景观。
■ ■■■■
南泥湾境内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等景点。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南40公里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了南泥湾。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视察时的旧居,九龙泉、桃宝峪、还有大生产运动陈列馆。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46:12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的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要靠群众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当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47:33
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南泥湾,一个曾经荒无人烟的地方,改造成了“塞上江南”。
“来到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可以说,南泥湾是边区军民们用双手构建而成的。走进新时代,南泥湾精神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亮,时隔80年,延安人民用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让这座历史厚重的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56:04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匿名回答于2021-09-17 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