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内政、经济。
这个在楼上已经说了。
2、重新修好孙权。
孙刘联盟经过一系列变故,终于在夷陵之战达到了裂痕的最高峰,基本已经是破裂了。
但刘备死后,诸葛亮果断调整政策,主动相东吴示好。
黄初四年十月,诸葛亮派邓芝为使者入东吴。孙权这时仍然交好曹魏,心中犹豫不定,对蜀汉伸出的橄榄枝不予接见,幸亏邓芝很有能力,表现不错,终于说动了孙权。
于是,东吴的外交方针一变,双方再次结成联盟(历史上称的孙刘联盟,其实多指从此)。孙权也派张温为使节入蜀,从此双方又恢复了不断的来往。
这对蜀汉北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首先是在北伐时,不用担心两面受敌,至少孙权不敢明着来。
荆州之时,当时关羽太强胜了,让孙权感受到了威胁,所以背后捅刀子。
现在不一样啊,蜀汉经过大败,已经很弱很弱了,孙权应该不会再那样做了。
而且双方结盟,也利于蜀汉的经济发展。
蜀汉的主要出口物资的蜀锦,以此换取“外汇”,带动经济的复苏。
要发展对外贸易,跟魏国肯定不行的,两国是政治敌国,只能拉拢吴国。
3、扫平后院。
诸葛亮在黄初六年的时候,抓住一个好机会【注】,南下平定了南蛮的少数民族和当地的豪强势力。
诸葛亮在出兵之前向马谡征求意见,马谡建议道:“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今天被打败,明天就会再次反叛。将来您一旦北伐强敌,国内的空虚将促使其迅速反水。将他们赶尽杀绝,既不仁又不是一时半会能办到的事。因此,希望您这次出兵能以使他们心服为目标,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带着这样的建议,诸葛亮向南中地区出手。顺利击败斩杀雍闿高定,之后对孟获七擒七纵将其降伏。
这个“七擒七纵”,在《志》里没有体现,仅有这么一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但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有这么一句——“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所以这个七擒七纵应该是真的,按照诸葛亮出师表及资治通鉴的记载,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月孟获投降,前后只有两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像演义中那么大打出手看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有七擒七纵就可以了,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精彩则不足为信。
在准备好这三个条件后,诸葛亮决心北伐!
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开始了伐魏的准备。离开成都时,他向蜀汉后主刘禅上了一道流芳千古而不朽的《出师表》。
【注】:魏吴两国在这一时期有2次交手,暂时顾不上蜀国,诸葛亮就是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
匿名回答于2019-12-21 0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