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京东大鼓打法?

初学京东大鼓的爱好者,由于没有请弦师的条件,只能在没伴奏的情况下干唱,所以一般不注意板眼。而一旦与弦师配合时,就会感到本来唱得挺好的段子,竟然不知如何张嘴,弦师也会感到无法伴奏,俗称“倒不过把”。其实这就是板眼错误造成的。


  由于传统的曲艺形式都是“口传心受”的流传方式,因此一般没有乐谱留下来,这就造成了很多旋律和唱词的随意性。这固然是曲艺的一大艺术特点,但是这一特点也往往导致演唱者和乐队之间相互配合出现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老一辈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这就是“板眼”。


  “板眼”就是节拍。“板”就是强拍,“眼”就是弱拍。在演唱中,无论演唱者加几个虚字,或是唱几个音符,每句唱词总的板眼数是不会变的,每个字在板眼中的起唱位置也不会变,这样伴奏者就容易和演唱者配合了。有时候演唱者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在规定位置发音,则伴奏者会再添一个“小垫头”,让演唱者在下一小节的相同位置唱。采用这种方法,即使演唱者和乐队从没合作过,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板眼谱,就可以很好地配合。

  板式的分类

  在京东大鼓中,常用的板式有四种:

  1、慢板:

  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每小节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头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

  采用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一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一句的“草青青”)。而京韵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二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三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三拍)起唱。

  “二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中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一首七言诗,采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二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二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二字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二字头”,“丑”从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到目前我听过的段子里,还没发现有用超过两个字开头,却只占两拍的情况。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样的例子,也请提供给我,以纠正我的错误。

  与“二字头”不同,“三字头”却未必一定是三个字。只要开头一共占三拍就属于“三字头”。例如《闹江州》的开头“我表的是”,本来是四个字,但由于“我表”各占半拍,其余两字各占1拍,因此也属于“三字头”。这里的“我”字是“虚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为“三字头”要占三拍,所以从中眼起唱,以保证第三个字落在板上。京韵大鼓一开篇就用三字头的比较少,当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闹江州》,还有《风雨归舟》的“过山林”都是三字头。但一般来说,三字头多是用在中间的段落中,例如《红梅阁》的第二段开始的“这佳人”,《探晴雯》的第二段开始“自从那”等等。

  “慢板”虽然有个“慢”字,但其实并不一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据唱段内容情绪的变化,也可以调整。借用戏曲的名词,也有“快三眼”和“慢三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点是“稳”。快要渐渐地快,慢要渐渐地慢,绝不能忽快忽慢,那样就没有板眼可言了。

  2、垛板: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没有“头、中、末”眼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目前我还没有听过以垛板为主的唱段,也没有听过以垛板开篇起唱的唱段。因此我姑且暂时认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绪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时,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一板一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探晴雯》的第二落。从“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到“那婆子说”都是慢板“一板三眼”,从“你就从此处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就变成了垛板“一板一眼”,从“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到“我这心里头似个火烘”又变回慢板“一板三眼”。

  其实垛板和慢板听起来的感觉差异不大,所以也可以把垛板当作慢板来唱和数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3、紧板

  紧板顾名思意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使用紧板的唱法,在京韵大鼓表演中俗称为“上板”。

  紧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后部分。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潮,情绪上也越发激动,因此需要用紧板来推动情绪。但紧板和垛板一样,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使用紧板时,也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剑阁闻铃》的最后一落,从间奏开始到第一个字“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一直到“万点通红”就上板,即“有板无眼”的紧板,之后的“这君王”到结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说的是紧板的一般用法,但在某些时候,紧板也不是非常紧凑的,以至于不太明显。例如《红梅阁》中,从“小公子一闻此言神魂丧”就开始上板了,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还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来。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光阴难留恋”才开始有紧板的味道。

  所以说,紧板的最大特点并不是节奏紧凑,而是速度灵活。因为每个字都可以作为重音,所以可以根据情绪和内容逻辑来掌握速度。但这就给伴奏带来了难度。而且,紧板的唱词,多使用闪板的唱法,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演员和乐队反复的磨合。

  4、散板:

  散板说白了就是没板。因为没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个别句子中。

  例如《红梅阁》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摆手说君休问”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问”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过来说,伴奏者会将这两个字作为板。

  散板因为节奏不固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乐队会停下来,等待落在板上的那个字唱出,再开始起弦演奏。这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里准备,以免音乐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问题,顺便说两句。有时候并不是散板,乐队也会停下来,让演员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干唱。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演员,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剑阁闻铃》中的“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中的“不作美的雨”,乐队就会停下来,直到“雨”字拖腔结束,“呀”字起唱,才开始重新起弦。这种情况下,如果演员表演得出色,都会得到观众的一片喝彩。

匿名回答于2021-03-03 23:40:19


京东大鼓的打法: 双手拿着大鼓搥,用大鼓搥敲击鼓面中心和鼓边缘的位置,击打时将手腕放松,力量通过大臂挥动传送到手腕然后再到大鼓搥上。 1、对于鼓心的敲打不论什么音符,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

2、侧击边是演奏时拿鼓槌的手型不变,从平腕变成扣腕或者侧腕,然后用斧锤击打鼓边或者鼓帮,制造出鼓槌与铁钉相互碰撞的声音,这种声音短促、清脆、响亮、与击打鼓面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

匿名回答于2021-03-03 23:16:3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