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狍腿皮靴子【简介】: 达斡尔族传统皮靴"奇卡米"。用犴皮和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狍皮要经过室内阴干、反复搓揉熟制。把毛色美丽的前腿皮毛朝外后,按毛纹、色泽搭配好,然后用兽筋线缝合拼接成靴面靴靿,再用熟软的犴皮制作靴底。在靴靿上缝两条皮带子系紧,以便保暖,雪也不易入内。此靴轻巧、暖和、防滑,在雪地上行走不出声音,适用于寒冷冬季和狩猎时穿用。
达斡尔族狍皮套裤【简介】: 达斡尔族传统皮套裤。皮质,上端有带,系于腰部。冬季穿毛朝外且厚、夏秋季穿去了毛且薄的皮套裤。达斡尔族曾长期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因此过去都穿皮制衣服。
达斡尔族团花绿缎女夹袍【简介】:达斡尔族传统女服。绿色暗团花缎面长袍,小立领大襟右衽。布里。一般在春末、夏、秋初季穿着。妇女一般不系腰带,爱佩戴缎料绣花荷包和手帕,穿绣花鞋。达斡尔族曾长期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清代以前,以皮质袍服为主。清代中期以后,棉、绸缎等纺织品输入渐多。
姓氏
达斡尔人传统姓氏成为"哈勒"、"莫昆"。
"哈勒"源于氏族社会,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龙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称为名,如鄂嫩哈勒源于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于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于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称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还有以所居住村屯来划分莫昆的。
清代文献记载,达斡尔族原有"哈拉"三十余个,"莫昆"六十余个,后部分"哈拉"并入较大"哈拉",一些并入"莫昆"中,加上汉字书写有误、历史原因,大部分消失,截止2015年7月,主要"哈拉"二十余个,"莫昆"三十余个。
因新疆地区达斡尔族部分未简化,没有准确统计,故简化姓氏不详。
语言文字
语言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 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讷谟尔4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人、奚人等有着较近的遗传基因。
达斡尔语属粘着语,构词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复合法。除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外,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内部与蒙古语最相近的语言。
文字
达斡尔在辽代使用契丹文后由于战乱及民族压迫等原因而失传,文人阶层自康熙初年开始学习使用满文,在清代形成了以满文字母为基础的达呼尔文,留下了《巡边记》等对中国东北国界确定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该文献现保存在哈尔滨。清晚期,达斡尔族人开始学习使用汉文,解放后,随着汉文教育的普及,广大达斡尔族人民群众大多知晓汉文并能使用。达斡尔文在习惯上拼写达斡尔语,"满文字母记音" 。
有学者研究指出,达斡尔族曾在清朝使用过一种带有辅助性质的文字,即满文字母的达斡尔文。它是一种借用满文字母来音写达斡尔语的文字,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20世纪曾出现郭道甫、钦同普、德古来等人分别用在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达斡尔文,但由于中国的战乱环境等因素均未大面积推广。
建国后在国家的主持下创制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达斡尔文,并编写出版不少的教材及翻译著作。但由于文革等极端因素的影响而停止,未能推广。
改革开放后,出现恩和巴图等的记音符方案和乌珠尔的标音符(省略不清元音)拼写方案,但未被国家认定为标准文字。
现使用拉丁达斡尔文字(以标音符为主体吸收记音符的优点,综合了主要方言区发音方法)应用日益广泛普及。
例如:"达斡尔"拼写法,Daghur【拉丁达斡尔文】, (Daor【记音符】,Dagur【标音符】)
文学
达斡尔族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和民间舞蹈歌词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其内容丰富,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其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
民间故事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数量最丰富的一种体裁。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库的传说》;有动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脱险》;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萨满故事,例如《尼桑萨满的传说》、《德莫日根和齐尼花哈托》;有"莽盖"故事,例如《去杀莽盖》、《天神战胜莽盖》。"莽盖"在中国北方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经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现,是一个半人半兽、肢体庞大、形象怪异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与"莽盖"进行斗争的故事,寄托了达斡尔族人民征服自然、战胜恶势力的愿望。
神话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有些神话反映了达斡尔人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天体的认识。古代的达斡尔人认为天体是圆的,由大地上的仙鹤用一只脚支撑着。当每隔三年仙鹤换一次脚时,大地便会发生地震。《天为什么下雨和降雪》中讲:人类食用的油和面是由天神"腾格日"赐给的,由于人们对食物不珍惜,天神便不再供给人类油和面,只给下雨和降雪,反映了古代达斡尔人的天体崇拜观念和萨满教信仰。有些神话讲述人类的起源,如天神下凡、捏泥土造人的经过,其情节与汉族的女娲抟土造人神话颇为相似;有的神话讲述了仙女与猎人成亲并繁衍后代的瑰丽幻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神话讲述了人与动物结合并生儿育女的神奇故事,充满图腾主义。
民间传说是达斡尔族文学作品中较为丰富的种类之一,有关于民族、部落和氏族源流、历史人物和事件、乡土风俗和文物古迹的来历等多方面的民间传说。《萨吉哈勒迪汗的传说》是一则历史传说,讲述了达斡尔先民之部长萨吉哈勒迪汗兵败后率众北迁的历史过程,这与辽朝灭亡以后一部分契丹人北迁的史实相吻合。这类历史传说为后人了解早期达斡尔人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情况提供了钥匙。《吃鹿胎的传说》和《獾子油的传说》分别讲述了达斡尔族猎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鹿胎和獾子油药用价值的经过。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朴素简明的特点。有些民歌的词虽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乐结构却是由一句、二句或四句组成的。例如,《青蛙夸口》就是由一句组成的民歌,它靠乐节的多次反复完成乐思。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从体裁上划分,达斡尔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扎恩达勒"(山歌)、"哈肯麦"歌曲(舞蹈歌)、"乌钦"(叙事歌曲)、"雅达干伊若"(萨满歌曲)以及游戏歌、仪式歌等。其表现内容、调式结构和旋律各具特点。
艺术
乐舞
"乌钦"是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颂体韵律诗,多以四行诗为一段,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颂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乌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生产劳动的"乌钦",例如《少郎与岱夫》、《在兵营》等;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乌钦",例如《酒歌》、《赴甘珠尔庙会》、《悔人歌》等;也有反映宗教信仰的"乌钦",例如《祭祀歌 》等。"乌钦"比较全面地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达斡尔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曲调优美,动人心弦,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影响,达斡尔族音乐的调式和旋律均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其民歌具有节拍严整,结构方整,句读明晰的鲜明特点。其调式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其中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二者的数量大体相同,在数量上没有宫调式民歌多,却具备了达斡尔族音乐优美别致、刚健明亮的基本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商调式民歌音调淳朴委婉,节奏柔和平缓,大多具有小调色彩。角调式民歌节奏明快,句读清晰可辨,在过去大多用于歌唱祭祀神灵,因此角调式民歌仅见于萨满歌曲中而数量最少。
达斡尔人有着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习惯。这种民间舞蹈,达斡尔人称之为"路日给勒"(鲁日歌乐)。"路日给勒"的表演形式,开始时多为二人相对慢舞,中间为表演性的或叙事性的穿插,结尾是高潮迭起、活泼欢快的赛舞。传统的"路日给勒"无器乐伴奏,由表演者用高亢洪亮、此起彼伏的呼号声或节拍鲜明严整的民歌伴舞。常见的呼语性衬词有"阿罕拜、阿罕拜"、"哲黑哲、哲黑哲 "、"德乎德乎达"、"哈莫、哈莫"等数十种。而有些用于伴唱伴舞的呼号声显然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例如"哈莫"(熊的吼声)、"格库"(布谷鸟的叫声)、"珠喂"(呼唤鹰的声音)等。
达斡尔族舞词的种类有很多,如《鱼》、《鹿》、《齐尼花如》、《美路列》、《过河摘野菜》等,反映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浑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词以二拍或四拍居多,也有三拍或六拍乃至五拍者,但是在节奏上大都要求对称统一,便于舞蹈。在达斡尔族人中,萨满舞也曾广为流传。在请神治病、预祝丰收或举行氏族集会和宗教集会时,可见萨满的舞蹈表演。萨满舞有单面鼓和腰铃伴奏,独具特色。
达斡尔族妇女中流行着一种民间乐器--"木库连",它的构造简单,但很娇嫩,她们从来不借给人使用。后来渐渐在男人中也出现了"木库连"弹奏手女,多数达斡尔族男女青年就是通过"木库连"谈情说爱的。
匿名回答于2019-03-28 20:29:34
达斡尔族眼睛小,脸颊长,鼻子直,颧骨高,有的皮肤特别白。
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匿名回答于2022-10-07 2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