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7:48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8:04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8:23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8:34
蒙古传统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神灵的活动。时间多在每年6-8月份。“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由石头垒起石堆,上插树枝、柳条为行人指路和标明方向,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传统的祭祀形式有:血祭、酒祭、火祭。祭敖包时,杀牛宰羊作祭品。现代祭敖包又增添了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项目以及歌舞表演等新内容。祭敖包的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相约再见的时日,“敖包相会”即源于此。
草原饮食文化是十足的草原风味。当你坐在凉爽的酒桌前,新鲜的奶茶送上来,香喷喷的手扒羊肉端上来,那种鲜鲜的香气,使人垂涎三尺。到了草原,你就大口大口地吃羊肉,大口喝浓烈的白酒,酒过一半,思绪正如云在半山腰拥来拥去。歌声在酒桌上就点亮了,那拉着长音的蒙古族民歌与黄土高原民歌一样有个性。草原敞开窗口,小风夹着青草味浸入游客心扉。人们又会怀念起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亲近勤劳、善良的牧民和苍劲的草原、悠扬的马头琴声。
草原的篝火晚会使人精神放松。当星辰布满天空,一勾弯月的清辉洒落在辽阔的草场,火光升腾起来,草原那种神秘、深奥及厚重已呈现出来。火光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翩翩起舞,现代舞、俄罗斯芭蕾舞、草原民族的安代舞,这率真、粗犷的科尔沁草原民族舞又变得柔润起来,现代人已把世界思想文化艺术融到了一起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9:22
1、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3、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4、蒙古族人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间音乐有: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二人台牌子曲、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2:58:43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