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
2.须眉:指男子。
原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用于代指男子。
3.桑梓:指家乡。
古时人们喜欢在家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物代处所,代指家乡。
4.轩辕:道路和方向。
轩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道路。
5.梨园:指戏曲。
梨园是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后用来普遍指代戏曲班子。
参考资料:
百科-汗青
百科-须眉
百科-桑梓
百科-轩
百科-辕
百科-梨园
匿名回答于2019-05-05 19:49:05
指的是桑树和梓树。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以养蚕,种梓树以制作器具。语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后借指故乡家园。《文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也作「梓里」
匿名回答于2021-08-11 02:10:09
匿名回答于2021-08-27 20:05:43
古代父辈都在房屋旁边的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借代故乡。由于桑树,叶可养蚕,果可食用和酿酒,干可造器具,皮可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梓树,嫩叶可食,皮可入药,干可作家具、乐器、棺材。两者于人们衣、食、住、用关系密切,所以人们用此指家乡。
匿名回答于2021-08-11 02:04:46
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乡下”。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
梓白皮
),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
扩展资料:
桑梓的典故
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
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
《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匿名回答于2021-08-11 02:00:13
在我国古代,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而梓树的嫩叶可食,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
此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被人们视为灵木,见到桑树与梓树,有魂归故里之意。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匿名回答于2021-08-27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