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2、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一席话爆豆一般,干脆利索,在细心的算计里透露出一种妇道人家的豪横,听得出是在外头跑惯了的。
3、洋车夫的“拉 晚儿,“将腰带”杀进腰“, “车口儿上”,“嚼谷”;,“来吊棒”,“老叉杆”。书中诸如此类北京方言俗语的词语数不胜数;
匿名回答于2024-05-28 18:03:11
这句话展现了祥子的身份和背景,同时也展示了小说中浓厚的京味儿。
另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使用北京方言的对话,比如“咋啦?”、“咋地?”等等,这些都是充满了地方特色的句子。通过这些京味儿的句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北京风情和人物形象。
匿名回答于2024-05-23 0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