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夜闻杜鹃”,暗示了词人痛苦凄凉、悲愤抑郁的心绪。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定格为一种凄惨悲怨、落寞无助的意象。据《成都记》记载: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暮春而鸣,通宵达旦,其声凄切,声尽泪绝,继之以血。杜鹃是一个泣泪滴血、痛彻心肺的形象,古人常借此意象表达失意、痛苦、孤寂、落寞。陆游此词亦不例外。
题中“夜”字,不但交代了时间,更暗示词人心事重重,彻夜未眠的境况。心事不眠,惊闻杜鹃,好比雪上添霜,伤口撒盐,内心的痛苦难熬可想而知。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被闲置西南,远离抗金前线,任凭理想付之东流,任凭光阴一去不返,满心苍凉无奈,这种体验渗透在写景的文字当中。
居住的环境是“茅檐蓬窗”,简陋寒伧,破败萧条,烘托出寓居他乡的萧索境况。“人静”“灯暗”不但点明夜深人静、孤灯相伴的艰难处境,更暗示词人心事浩茫、长夜难眠的痛楚凄凉。没有朋友推心置腹的安慰,没有亲人问寒问暖的关照,只有词人孑然一身,枯坐昏灯。
看夜色沉沉,看灯影幢幢,看四壁森森,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翻江倒海,风雨苍茫,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更是词人心烦意乱,愁绪错杂的心理倾泻。王昌龄送别朋友,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漆漆黑夜和茫茫风雨烘托离别的茫然心绪;陆游滞留西南,怀才不遇,以江天风雨和无边黑暗烘托志士失意的凄凉痛苦。
匿名回答于2020-07-26 08: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