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乡土中国第一章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开篇,也是全书的基础。有三个关键词:“基层”,“社会”,“乡土”。作者从“土”字入手,直指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内核,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它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二是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三是聚村而居,终老是乡。因此,这一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人在土地不适宜的地方依旧种植”;二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

教学时,可设置一些问题。比如:

1、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出国时奶妈给他一包灶上的泥土,并且把泥土带到国外去?

答:是为了表现乡土中国社会,乡下人对土地的珍视,对故土,故国的依恋,寓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2、怎样理解“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句话?

答:可理解为:它是中国文化形态长期浸染着民族文化心理,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3、为什么说靠农业为生的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的”?

答:这是由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即村与村之间的孤立。

4、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5、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有什么特点?答: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熟悉。

6、“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作者这样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答:这是运用“对比论证”揭示中美乡下的差异,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的特点。

7、“实地考察”又叫“田野调查法”。即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指研究者 较长期地居住在研究对家所在地参与并观察生活,研究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以获得对该研究对象全面深入的了解。

8、如何理解“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P13)

答:因熟悉而生的熟悉感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10、在《论语》中,孔子每一次都把“孝”落实到具体的实事,从来没有给“孝”下一个明确的概括性的定义,最后归结为“安心”。《论语》中写“孝”的句子有哪些?

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译文:儿子(在父亲死后)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巜为政》)译文: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奉;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巜为政》)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阳货》)译文: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便抢着说:“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匿名回答于2021-07-11 06:39:10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匿名回答于2021-09-14 07:21:3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