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贾岛开始是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遇到韩愈,韩愈想了很久说“敲”字好。 敲为佳理由 敲显于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着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著名学者宋传伟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关于“推敲”的再推敲》一文,从更多的角度对推敲进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匿名回答于2020-04-26 0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