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为司徒。
匿名回答于2021-05-04 08:37:31
必须是丞相啊,丞相属于文官集团的领袖,司徒各朝各代具体的官职大小和管辖范围有所区别,不完全一样,但还是比不过丞相,丞相是高官,因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匿名回答于2021-05-04 09:26:53
汉朝行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就是司徒(丞相) 司马(太尉)司空(御史大夫)官名在汉朝时多有改动 括号内是秦朝的官名 在汉朝前期也有用过 汉末曹操先当了司空之后稳定住了局面 废除了三公制度 封了自己当丞相 这就是曹司空变为曹丞相的由来 本的来说丞相和大司徒职责一样 只是各个时代的叫法不一样。
匿名回答于2021-05-04 09:12:57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时期,改大司徒为司徒。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汉朝时期,司徒曾经取代了丞相,以此来负责朝政的处理。比如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对于邓禹来说,是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而这,无疑体现出司徒一职在汉朝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司徒和司空、太尉并称为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秦朝时期,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
匿名回答于2021-05-05 2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