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亲王嫡福晋,先比较同一体系内的皇帝妃、嫔、贵人之间的品级关系。
清朝的后妃制度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完善,一直到康熙时期才定了下来: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各品级妃嫔的月俸约是:皇后1000两,皇贵妃800两,贵妃600两,妃位300两,嫔位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
其余的宫女太监人数配置、每年每月赏赐的数量也是按着各自的品级来的,位份越高,得到的月例、赏赐自然就越多,也难怪后宫人人都想往上爬,那一般情况下,位份越高的人,地位自然越高。
匿名回答于2021-07-24 01:52:55
福晋大于贵人。
在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的封建皇权社会中,皇后为皇帝正妻,而皇贵妃、贵妃等后宫妃嫔则是皇帝妾室,但自“嫔”位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低等妃嫔则连妾室都不算,只能算作皇帝的通房。
也就是说,“嫔”级以下的“贵人”、“答应”、“常在”这三种低等后宫妃嫔,虽有明确的称谓,但其只属于没有冠服等级的下层女眷,只有称号,没有封号。所以,此等后宫妃嫔和亲王嫡福晋根本没有可比性,地位自然明显不如。
只不过,“贵人”等低等妃嫔毕竟是服侍皇帝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再加上低等后宫妃嫔出现正式场合的机会不多,和亲王嫡福晋遇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两者之间也就只有地位高低,并无明确的见面礼仪。
匿名回答于2021-07-24 01:58:35